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让我们感恩土地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11-25热度:0

让我们感恩土地
王琳宝

    古人云:“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籍此表达对土地和五谷的感恩之情。我们的祖先将祭祀社稷(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演化作一种礼制并世代传承,以至于社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足见先民对土地的无尚崇敬。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始开人类祭地之先河。相传他在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圣母女娲,今山西万荣后土祠里有碑文为证。汉至宋历朝皇帝先后24次到汾阴脽进行祭祀,明、清时祭祀后土的仪式,方才迁至北京天坛,直至明嘉靖年间才演化为分郊祭祀。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一向崇拜天地,感恩五谷。几次出差到北京,凡与土地和五谷相关的祭坛,如天坛、地坛、祈谷坛、先农坛、先蚕坛、社稷坛等,我均悉数拜祭过。面对那些古老的华美建筑、碑文匾额,我每每兴致勃勃、流连忘返。唯独看到先农坛里那一亩三分地,被高高的铁网拦起当做学校的球场时,心里颇有些泛酸。当我从导游的解说中,得知山西省万荣后土祠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时,随即萌生了前去瞻仰的念头。但真正成行却是几年以后的事了。
    记得太原之行的高速路上,秋雨霏霏,绵绵不绝。当万荣的路标闪现之时,我吩咐司机直接下路,前往后土祠景点,以了却心中之念。40公里的路程满目金秋美景,不觉间已至荣河镇庙前村,使我等幸睹汾阴后土祠的真容。
    煌煌后土祠,至尊地母神。祠中供奉着后土圣母女娲氏。她乃中华最古之祖,该祠也因之成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据祠中保存完好的《历朝立庙致祠实?!繁呛汀镀阎莞恰芳窃兀骸靶响氲仄砩ǖ匚秤陬∩?,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泽岁举”。到汉代,进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大祀。汉武帝刘彻时更是东岳封禅,汾阴祀土,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扩建汾阴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作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仪式隆重无比,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辞》。
    唐时,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三次来此祭祀,并扩建祠庙。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四年也来此祭祀,为了这次祭祀活动,曾拨专款对后土祠进行了修葺,并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
    据导游介绍,北宋时期的万荣汾阴后土祠,庄严弘钜,为海内祠庙之冠。依后土祠庙貌图碑所记,庙南北长732步,东西阔320步,约合南北长1204.14米,东西宽526.4米,面积为 633859.29平方米,是现存后土祠面积的25倍,比北京故宫还要大。后土祠堪称海内祠庙之冠,中华之最。据《中国古代建筑史》载,北宋后土祠系按照最高标准修建,与文献所载北宋东京宫殿大致相同。北京故宫在建筑布局和技法上,继承了万荣汾阴后土祠的建筑特点。祠内的代表建筑“秋风楼”巧夺天工,品字戏台国内外罕见,正殿、献殿的石雕、木雕、琉璃饰品等精妙绝伦。万荣后土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文明发展史的见证。据《资治通鉴•汉纪七》记载,汾阴后土祠正式建庙始于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另据《史纪•孝武本纪》记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改庙为祠。该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一斑。
    依照历代皇朝规制,每逢帝王即位,均要郊祠社、稷。万荣后土祠,是明以前历代帝王祭祀后土的庙宇。早在原始社会,这里曾是轩辕黄帝扫地而祭之所。汉武帝刘彻即位,把祭祀后土列为国家一件重要大事。从元鼎至天汉元年,汉武帝六次巡幸汾阴祀后土,设坛施祭,大筵群臣,中流宴饮,欣欣然赋《秋风辞》。更于元鼎元年六月得宝鼎于祠旁,遂作《宝鼎之歌》,并改年号为元鼎。故此万荣后土祠当如斑驳青史之鼎沧桑而厚重。
    另据史载,西汉宣帝、武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相继来此祭祀不下10余次。唐明皇先后三次巡幸,并将后土祠加以扩建,其规模壮丽,同于王居,号奉祗宫。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先命人对祠作了修葺,庙貌倍益增丽,次年亦来亲祭,亲撰萧墙碑。现庙内明天启年间重刻的金代庙图碑上,详尽记载了宋代以前历朝立庙致祠实迹。该祠在明以前仍是皇家祭祀圣地,只是其后才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的庙宇。
    岁月更替,物是人非。明万历年间,由于黄河冲刷,脽丘塌陷,祠择地迁建。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黄河泛滥,祠又被淹,惟留门殿及秋风楼。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秋,黄河决口,祠宇荡然无存。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荣河知县戴儒珍将祠迁建庙前村北高崖上,即现存后土祠。祠内建筑有山门、井台、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东西五虎配殿等,建筑宏伟,结构精巧。山门与井台组成的“品”字戏台,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最具特色的当属秋风楼,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 “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全楼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 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得名。秋雨潇潇,金风送爽,我等登临此楼,凭黄汾两河而独立,极目楼阁崇峻壮丽,得睹汉武辞赋,刹那便心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幽思,耳边不由响起汉武帝的秋辞行吟: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香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黄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时光苍茫,天地玄黄,岁月无情,人徒哀伤。即便是指点江山的帝王,也只是无垠大地的一粒尘屑,时光隧道里的匆匆过客。时空相隔两千余载,重吟《秋风辞》,我能理解雄才伟略的汉武帝,率臣祭地之时的感慨良多;亦能理解明清两朝诸帝在先农坛“弓行祀礼,亲御耒耜”的垂范之举。
    恭瞻后土祠,怀古思忧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及今土地于国于民干系重大。上至天子,下到黎民,莫不以土立国立命。煌煌宫阙,深土为基;山野村落,划土聚居;阡陌通衢,凭土托举;沃野生五谷,群山滋莽林,江河兴渔樵,万民得衣食;凡此等等,华夏民族和五色土地该有着怎样的生死与共的依存关系?。】墒窃谝恍┑胤?,为了所谓的形象工程和地方经济发展,无视耕地?;さ暮煜?,乱占滥用耕地、乱采滥挖矿山等现象屡禁不止。这种只顾一时、贻误子孙的做法,有违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土地的大不敬!
    漫步古戏台,思绪接古今。君不见,多少朝代走马灯,帝王雄心展宏图。金戈铁马腾黄尘,血雨腥风争疆土。因为土地演绎出多少豪气悲壮的历史故事。而只有到了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时候,大爱无言的土地才会化为一方热土,催生出旷世奇迹来。当年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的鲜红指印,不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缕曙光吗?南巡的邓小平在南海之滨挥手一指,不正预示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崛起吗?
    时光荏苒,除旧布新。虽然土地祭祀制度早已不复存在,天坛和后土祠等也已成为游人凭吊之地。但是亿万炎黄子孙依然对厚土五谷存有深深感恩之情,全国各地的土地祠庙依旧香火不息,天坛等处的八方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对家国故土的殷殷守望有增无减。我想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科学发展的理论又会让万里疆土生发出多少春天的故事??!
    让我们崇敬土地,因为她比万卷史书更加沧桑厚重。让我们感恩土地,因为她和天下母亲一样博爱盈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