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天池散记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12-06热度:0次
去年七月,中原正是盛夏流火,我幸有公务在东北,工作之余,在当地同行陪伴下,遂成长白山之行。
盛夏的长白山,森林遍地,郁郁葱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飞瀑流泉,随处可见。出行之日,虽遇雨天,然一路无尘,游兴未减,但听风生幽谷,松涛轰鸣,犹如千军万马过境,犹如管弦民乐共奏,着实让人如雷贯耳,赏心悦目。车行于山林之间,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的绿色画廊。左边的白桦林像身着国防绿的士兵方阵,右边的美人松似美女如云艳光四射,攀缘其间的无名花卉像缀在她们云鬓的头饰,更是锦上添花。路边不时闪出山寨村落,多是朝鲜族风格的建筑,烟雨茫茫,绿树围舍,碧水环绕,偶有身着长裙的倩影花伞晃动。屋顶炊烟袅袅,伴着鸡鸣狗叫,活脱一派恬静的民族风情。
长白山横亘于吉林东南部,方圆8000余平方公里,不但风光旖旎,而且历史悠久,是与五岳齐名的圣山,也是中朝界山。《山海经》称之为“不咸山”,后魏又称“徒太山”、“太皇山”。长白之名始于金代,《金史.世纪》载:“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苯鸫持握呷衔俺ぐ咨皆谛送踔兀窈献鸪缫榉饩?,建庙宇?!币蛑诖蠖ㄊ辏ü?172年)十二月,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即其山北地建庙宇。” 大定十五年三月,奏定封册仪物,每逢春秋两季,择日致祭。明昌四年十月,复册为开天弘圣帝。及至满清一统天下,更以长白山为发祥地,遂封长白山神,每年遣使致祭。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冬巡吉林,在松花江畔隆重望祭长白。其后几百年间,皆将此山列为封禁之地。
冥想之间,车至山门,见一座绿瓦素墙的牌楼拔地而起,中书长白山匾额,左右各书天水、云峰字样,笔力遒劲。进门是一方广场,中央石碑上是邓小平手书长白山题刻,伟人墨宝为名山平添许多厚重。乘景区观光车前行,绿树满眼,繁花扑面。随游人徒步穿越地下森林,高大树木华盖如云,遮天蔽日。林涛声声在耳,拂去身上薄汗,吹尽人生忧烦,顿感神清气爽。许多游客争相深呼吸,尽情吮吸空气中的负离子,神情如痴如醉。在密林深处,不少老树匍匐于地,有的还活着,有的已腐朽,上边生出许多木耳,有的竟长出数棵小树。此景令人思忖人生轮回,想起甘做人梯的师长,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同此心,树同此情!
最难忘天池路上惊心动魄。山路盘旋而上,景色愈发秀丽,我们换乘越野车赶路,却很少浏览窗外景致。铺满条石的山路,在我眼里几乎容不下车辆相向行驶,可师傅却充满自信,只叮嘱系好安全带,便一路狂奔。引擎的轰鸣、轮胎的呼啸、急转弯的失重、会车时的惊险、乘客的尖叫混成一体,简直像拉力赛叫人初识生死时速。不过师傅娴熟的车技,最终让我们有惊无险地到达停车场。这里距天池不远,但由于石头风化沙化,路和台阶十分陡滑,让人欲速不达。正像欣赏精彩大片,到紧要处总叫人揪心以待。上得山顶,雨过天晴,风却颇大,把人的头发吹成野草一样。站在山巅俯视天池,周围雪峰环绕,白云飘飘欲仙,脚下赭色山岩间镶嵌一个巨大金盆,一方碧蓝盛于其中。让人想起天山天池、想起王母神话、想起浩瀚大海,心胸为之一振。人仰天伏地,时空无垠,原本十分渺小,但只要勤于攀登,终可居高为峰。想起自然造化钟灵秀、火山地震成奇观的圣山给我们的启示,再回味上山的惊险,只一字:值!
下山的旅途变得轻松,凭窗而望,美不胜收。各种植被和林木因纬度变化自成群落。从不毛之地到野草闲花,从针叶林到阔叶林,从混交林到人工林,皆鸟语花香之地,尽动物栖息乐园。难怪世人将长白山称为“物种储存库”和“天然博物馆”。顺北坡逶迤而下,先睹飞瀑美景,再尝汤泉煮蛋,满目胜景,满口余香,好不快哉。遂忆起红尘中追名逐利之人,皆如柳宗元寓言中蝜蝂小虫,为贪欲而亡,可笑至极。何如置身大自然、物我两相忘的境界来的潇洒呢!
长白山,我想对你说:今生至白头,此行不虚游。也想对天下人说:愿长白山常绿,愿生命之树常青!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