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祭灶随想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12-31热度:0

腊月二十三,民间祭灶关。是日子时,人们尚在酣梦里,便一脚踏进了小年的门槛。
  晨光熹微,家家炊烟袅袅。雪后的山村,冷峻的风,悄悄地将年味弥散开来。
  独坐书房,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嚼着酥脆甘甜的灶糖,闻着母亲烙灶饼的麦香味,心神俱醉!祭灶引发的意识流氤氲漫漶,主宰着我的身心。登时,案头、架上的书籍仿佛悄然隐身,悉数被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灶火炉台取而代之……
  情不自禁,身不由己。是那浓浓的祭灶情结,让我人在书房,梦回童年,翩然随想!
  《说文》曰:灶,炊穴也。灶,从火从土,寓就地挖坑、埋锅做饭之意。粗一看,灶字仅占五行之二。然细处寻思,堂奥颇深。人欲达炊食之事,灶火既成,釜、薪、水不可或缺。如此一来,金木水火土,这阴阳五行便一应俱全。寻思说文解字的妙趣,心中暗自叹服祖先造字的智慧,感慨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信手阅览典籍,愈觉“灶”字深藏玄机。
    《白虎通·五祀》言: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
    《汉书·五行志》说:灶烟阳。
    《礼记·郊特牲》载:灶者,老妇之祭也。
  “灶”,一个普通的汉字,“祭”,一种神圣的典仪。一静一动,相得益彰。“灶”,使人胸怀火的温暖,令人足履土的浑厚。它与釜、薪、水和谐相配,始有人间烟火,文明滥觞……
  遥想远古洪荒,先人茹毛饮血。忽一日,巨雷炸响,森林起火,野生动物逃生不及,葬身火海。先人闻其异香,食其熟肉,恍有所悟。于是,火之崇拜藉此发端,保留火种便成了部族繁衍生息之要务。天然火种虽得之一瞬,然保存困难。稍有不慎,顷刻便灰飞烟灭。后来,聪明的祖先尝试钻木取火、燧石引火,才使火种采集更为便利。及至文明演进,火柴问世,煤炭、石油的开采,人类才真正成为火的主人……
  儿时,物质匮乏。一点油花、一丝肉香,甚或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支铅笔刀,一本小人书,一毛压岁钱,都会在童心里泛起幸福的涟漪。那时,最大的奢侈就是过年,穿新衣,吃白馍,尝荤腥,在鞭炮声中大快朵颐。而祭灶是小年,是放飞快乐童心的起点。那时,祭灶的传说便是神仙童话,灶糖的甘甜远胜巧克力,灶馍的奇香超越披萨饼。从祭灶起,一直到大年初一,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快乐无忧的“黄金周”……
  “祭灶”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那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日前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祈求灶神降福、保佑全家平安。唐罗隐送灶诗即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之句,足证祭灶之礼历代沿习、源远流长。宋范成大《祭灶词》更是详记备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全诗如同一本连环画册,浓墨重彩,情趣盎然。流连其间,宛若置身古装戏中,先人姿态栩栩如生,古风民俗扑面而来,丰盛供品令人垂涎……
    古希腊人膜拜为其盗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华夏民族崇敬为其带来光明的火正祝融,两种文明远隔万里,却是殊途同归?;鸬姆⑾?,是人类文明的肇始和里程碑。难怪恩格斯直言: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能力,从而把人类和动物分开!
    文明演进,科技发展,火的生成和使用愈加广泛,甚至跨越物理化学两大领域,光能,热能,风能,水能,电能,核能,各种能量均可实现向火的转换。厨房革命更是风起云涌,由柴薪到煤炭,由煤炭到燃气,再由电磁到微波。展望未来,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肯定还会有新的质能脱颖而出,成为新世纪的璀璨之光!
    在远古的慢生活节奏里,火一直温暖着先民的身心,人们对火的记忆历久弥新,盖因火的来之不易,储存困难。而当火的取得和使用变得愈加容易时,快生活的现代人却一反常态,往往对火天天使用,却又失之以恭。仿佛他们是当然的文明之火消费者,而火,只是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奴仆!他们很少静下心来,思忖一下火的神圣,光的灿烂,灶的温馨!
    多亏祭灶这个节气,给了人们一根薪火相传的接力棒。让人们返璞归真,重树尊天亲地的心态,意识到自身的卑微渺小,重新拾起对火的崇拜,对灶的尊敬!
    岁月蹉跎,人心不古。万事日新,民俗依旧。祈愿祭灶古风永在,华夏人心如炉!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