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规矩多
来源:作者:宋宏建时间:2014-01-06热度:0次
人类从原始社会起,由于生产力落后、认识和文化水平低下等因素,便产生了对大自然崇拜、敬畏、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也就渐进演化成一种自觉约束行为的信仰方式,以期通过它来达到趋吉避凶、祈福纳祥的目的。提起这些约定俗成的“老规矩”之多,恐怕非大年初一这天莫属了。
生瓜蛋的岁月里,春节这天的后半夜,平常宁可尿床都憋不醒的我,只要一听见鸡叫,就会顺溜溜麻利起床,挨家串户窜去拣拾落地未炸的鞭炮。但这五更起床有讲究,不准打喷嚏,说法是打了当年要生病。有一年我起床惶急嗓子痒,刚一张口,老爹就在新春伊始的第一时间里举起了鞋掌(但忌讳新年没打下去)。除了打喷嚏,像“打”、“杀”、“砍”、“死”、“断”、“破”、“坏”、“输”、“赔”、“穷”、“鬼”等等字眼都不许说,说了就掌嘴??醇掖竺派咸?/SPAN>“童言无忌”的红纸条,就和打碎了东西说“碎碎(岁岁)平安”一样,是一种破解“凶兆”的补救措施了。
大年初一的早饭是吃饺子。这一天三顿饭要吃的菜肴都是年三十夜里备好,只下锅或煮或炒弄熟就行。饺子煮烂了不能说“烂”,要说“挣”了,以免破财。吃罢早饭的规矩是,老爹领着我和哥哥、弟弟去磕头拜年,先大爷二爷三爷家,后大伯(父亲老二)三叔堂叔家,按血缘由近到远、由长到幼的顺序依次进行。这样磕来拜去,整整一晌就过完了。
春节这天的下午,我一般都是在外跑着疯玩。但回到家里,所有人都知道:不准动土,怕惊动土神,不准洗衣服,怕惊动水神;不准翻箱倒柜,怕惊动屋神;不准吵嘴打骂,怕当年纷争不断;不准动刀剪,不准动针线,不准打破锅碗瓢盆和杯盘,怕破财倒霉,断财路断仕途甚至断子绝孙。其中有个不准扫地、不准倒垃圾得说说,如果拜年人多,糖纸花生瓜子皮烟头之类的皮壳、渣滓、纸屑满地都是,非打扫不行,那就一反常态,改从里往外扫为从外往里扫,这是一个变通处理,象征着财宝进门,扫好后装在垃圾桶里不倒,财宝也就留住了。 还有,春节的一天三顿饭不让在火上烤馍,怕脸上长豆豆疙瘩;不让在汤里泡馍,怕出门刮风下雨;吃罢饭要说“吃好了”,不让说“吃完了”,怕没啥吃饿肚子。另外,这一天供奉神位的香火也不能灭,以示神灵的保佑和福寿连绵不绝;这一天的炉火始终要始终保持燃烧,以示当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眼下的大年初一,住在同一城市或距离较近的年轻人,都喜欢趁热闹回家看老人。而“老规矩”里的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只能呆在婆家接待拜年的人。如果这天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的。所以新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必须放在初二,老闺女放在初四或初八的双日子才吉利……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都希望有个好兆头,百事遂心,万事如意。因此,这一天禁忌很多,比如不动土、不动剪、不动针线、不倒垃圾等“老规矩”,在很多地方一直保持到初四,过了“送穷五”才彻底取消。因为正月初六是大吉大利之日,店铺开业,百事开张,喜气盈眸。总之,我所知道的“老规矩”,虽然有点封建迷信,但却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渴望幸福美满的心理诉求,也算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吧。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