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爸爸去哪儿》的理由
来源:作者:59461869时间:2014-01-15热度:0次
2013年12月27日晚,我与女儿一道守候在电视机旁观看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完美收官的全过程。当看到节目接近尾声时几个爸爸哽咽着宣读他们写给自己子女的信件时,我年仅6岁的女儿情不自禁地走到距离电视机仅一米远的地方默默观看,我本能地起身走到她身旁试图让她站远一点儿以免损伤视力。正当我轻抚女儿的肩膀欲让她站远一点儿之时,女儿泪眼婆娑的小脸霎时映入我眼帘,我的心头猛然一震。年仅6岁的女儿竟然会为电视节目而感动落泪是我委实没有想到的,节目给予她的心灵触动有多大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女儿的泪水给予我的震撼足够强大。我不忍影响女儿的情绪,更不想因为自己的冒失让腼腆的女儿为此而自觉害羞,于是,我顺势将她轻轻抱起,怀抱她落座沙发之后轻声问道:“宝宝,你怎么哭了”?女儿边举袖轻拭泪水,边哽咽着答道:“妈妈,我都感动得要哭了”!女儿发自内心的未加任何修饰的话语深深感染了我,那一刻,泪水不能自控地从我的眼角溢出。我紧紧抱住她说:“妈妈也感动得要哭了!”女儿仰面默默注视着我,小手不住地在我脸上摩挲,小脸顷刻间绽放为一朵满含露水的鲜花。
第一次观看《爸爸去哪儿》已近11月下旬。其实早在10月份就曾听朋友推荐过这个节目,也偶尔在网上得知这档节目的火爆,好奇心极强的我一直想“一览庐山真面目”,但由于忙于备战“法治之路,平安曲靖”法律知识竞赛,无暇观看电视节目,所以一直未能如愿。知识竞赛结束后,紧绷的神经得以稍事放松,闲暇之余,我首先想到与女儿一同观看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没曾想,节目对于我和女儿的吸引力远远超出我的意料。此后每周五晚上,观看《爸爸去哪儿》成为我和女儿心照不宣的默契。
细细想来,《爸爸去哪儿》情节设置相对简单,既没有华丽的场景作为衬托,也没有煽情的旁白作为修饰,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收视业绩,就连平日乐于观看新闻法制类节目的我也被它深深吸引。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让我们更加包容和理解。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一定层面仍然存在,极少数不明就里的人甚至误以为照料孩子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栋职秩ツ亩吠ü梦逦皇乱涤谐傻母盖锥雷源⒆勇眯械姆绞蕉愿缸咏锌佳?,旅行过程中,父亲既要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又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既要同自己的孩子保持融洽的父子关系,又要同其余几对父子建立和谐的协作关系。随着节目的推进,观众从中深切感受到身为人母的不易和身为人父的艰辛,同样也让更多人明白:虽然每个人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每个人对于家庭的付出都难能可贵,不容小觑,包容和理解是维系家庭的一剂必不可少的良方。
其次,它让我们感受到惺惺相惜的爱意。身为人父人母的我们或许忘却了许多孩提时期的事情,年幼的孩子在享受父母给予的“阳光”之时或许也从未考虑过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但我们从《爸爸去哪儿》五对父子亲密无间的交流、毫不造作的互动、毫无保留的关爱等细节中,不知不觉捕捉到自己父母的影子、自己的影子和自己孩子的影子,因为父母对我们、我们对孩子、孩子对我们的爱绝不会亚于那五对父子。甚至在节目播出的某一个瞬间,我们的记忆闸门会不知不觉倏然打开,孩童时期的美好过往、生活中的温馨片段都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飘荡。节目里那五对父子没有时常把“爱”字挂在嘴边,平凡的我们更不会时常把“爱”字挂在嘴边,但从他们的倾情互动和相互扶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丝惺惺相惜的爱意,也深切体会到真爱的伟大和亲情的弥足珍贵。
再次,它给予我们很多“育儿”启迪。参与节目的五个孩子,最大的6岁,最小的年仅4岁。通过观看节目,我们见证了他们的成长;通过那些稚嫩的话语,我们领略到孩子的天真无邪。有时他们会因任务完成得不够圆满而沮丧,有时会因恐惧而哭泣,有时会因调皮而哭闹,有时甚至会“语出惊人”,但绝大多数观众没有因偶尔的任性、胆小、顽皮或者过失而指责他们,反而因为那些真诚的举动而喜爱他们。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只是孩子,就如我们孩童时期一样,也如我们的孩子现在一样,他们的行为只是内心最真实最直观的表达而已。当我们的孩子偶尔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我们也曾经失落或不满过,但身为家长的我们更多的是给予他们包容和正确的引导,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作为“大树”去保护,需要我们作为“灯塔”去指引。
伴随着女儿的泪水,《爸爸去哪儿》完美收官了!可王岳伦饱含深情的话语“如果有一天她结婚的时候,我不知道……(会有多难过)?”依然萦绕耳畔。这句毫无掩饰的真情告白让我为之动容,我也想发自内心地对女儿说一句:“宝宝,妈妈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你相伴,妈妈或许不是最称职的妈妈,但一定是最疼爱你的妈妈”。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