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粮年代的石碾子
来源:作者:熊志忠时间:2014-01-22热度:0次
粗粮年代的石碾子
记事那天起,村西那盘石碾子总是“吱呀呀、吱呀呀”不知疲倦地转着,从早到晚,很少歇过。在这沉重的“吱呀呀、吱呀呀”的转动声中,转走了春夏秋冬,也把无数日子碾进了岁月深处。
当年贫穷落后的家乡,没有专门的粮食加工厂,粮食只能进行粗加工,村民一年四季都吃粗粮。
家乡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村民从生产队分得的口粮是未经加工的稻谷,作为食物还得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村里的那盘石碾子便承担起了这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石碾子就安置在村庄的最西端,露天放着,没有碾房,那个年代农村都很穷,要盖一个碾房没这个经济条件。碾米的地方之所以选在村庄的最西端,一是西端处于村庄的下风口,符合当地风俗;二是村庄的最西端较为偏僻,可以避开鸡、鸭等家禽,当年粮食十分短缺,每粒粮食弥足珍贵。
老家的石碾子较之北方的石碾子结构更为复杂,由碾台、碾盘、碾槽、碾子芯,以及木制的碾架等组成。碾台呈圆形,直径在4到5米之间,由石板铺就。碾盘由上好的整块石料打磨而成,其中不可有丝毫的裂痕。外形为正圆形,中心有方孔,整体类似于古时的铜钱,外圆内方。碾盘的周边较薄,打磨得十分光滑,便于在碾槽中滚动。
碾槽直接铺设在地上,形成一个360度的圆形轨槽,是由若干段长短不等的圆弧形石槽拼接而成。若干段长短不等的圆弧形石槽,要拼接成一个360度的正圆,糟内壁的衔接要分毫不差,角度的对接要恰到好处。在当时能做到这么高的标准,可见打制这些石槽的石匠的技艺之高超。在碾槽的正中心有一个碾子芯,它也是由石料打制,为正方形,中间有方孔,颇为厚重,装在它上面的是一个固定的硬木底轴,这个底轴的上端才是圆的。在它上面还有一个硬木的底端中空的转轴套着,这个转轴与碾架相连。碾架又与碾盘相连,并保证碾盘能牢牢地竖立在碾槽上。碾架上装有两个碾盘,一来便于保持平衡;二来也提高了效能。
老家都是用牛来拉碾,碾米时会将牛套在碾盘外侧延长的碾架上,牛沿着碾槽外侧拉动碾盘,随着牛的拉动碾盘在碾槽上缓缓地转动,人们将谷物成一定厚度均匀地铺在槽内,随着碾盘的碾压、谷物之间的摩擦,外壳随之脱落。碰到不听使唤的牛,会将牛的眼睛蒙块黑布,这样?;嵋晕约菏窃诟下罚ё拍胩ㄗ吡艘蝗τ忠蝗?,碾盘慢慢地转动,碾出了金灿灿、黄澄澄的大米来。石碾子碾出的大米,低炭、环保,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富含营养的米胚和米膜,去除了糙米中难以吸收的质酸盐和粗纤维,营养更易吸收。
村里只一盘石碾子,全村子二百来人,碾少人多,碾米大家都得挨号排队,不管是牛牯家,还是生根家,不问姓名,不分大小、贫富,大家排队轮着来,井然有序。那时虽穷,但村民都很纯朴,人心不浮,很守规矩,不会起争执。排队时只要问清前面是谁,打声招呼,就像现在进服务大厅一样,只要取个号就算排上了队,轮到自己时会有人叫号,没有人会挨号加楔,碰到谁家有个急还会主动让号。排到前几位的会事先用箩筐装好谷子,存放在石碾子旁,无需留人看守,也不怕丢了,大家都这么做。
在农忙时节,为不误农时,勤劳的乡亲们碾米大都在凌晨或晚上,点上一盏昏黄的马灯,伴着静静的月光,赶天亮或睡觉前就将大米碾出来了。人口少的人家,碾一次米能吃个一、二个月的,家里有五、六口人的,一般半月就得碾一次米。
村里的石碾永远都是干干净净的,连点粉尘都没有。老实巴交的乡亲们虽不会讲大道理,却很会讲良心,自己用碾的时候干干净净,自己用完了也要让碾干干净净留给后面的人,无人监督,大家全凭自觉。
村里那盘石碾子见证了一段艰苦岁月,也酿就了纯朴的民风。那坚硬笔直的碾杠,那内方外圆的碾子盘,是我人生品行的最初塑造者;那“吱呀吱呀”推碾声,是我终生难忘的乡村音乐。石碾子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不知道珍藏了多少人的纯朴和善良,记载下多少饥饿与艰辛,编织出多少童年的新奇和梦想。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