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大邹
来源:作者:杨玉贵时间:2014-01-24热度:0次
兴化最北部的兴盐河,自古就是扬州、淮安两府的界河。如今,泰州、盐城二市亦以此划界,成了苏中、苏北的分界线。而位于兴盐河与南北流经兴化腹部地区的渭水河交汇处的大邹镇,成了名副其实的泰州兴化的北大门。
兴盐、渭水二河,古人称之为南北二溪。两溪绕一镇,故名“双溪镇”,此名一直延用到明朝初年。元末明初,战火迭起,双溪镇近于毁灭,直到清朝光绪年间,苏州阊门邹氏三兄弟避难至此,随着人丁繁衍兴旺改为“大邹庄”。
大邹在中国的地图上,也许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点。但在这个小点上,我读到了纯净、纯情和静美。几百年的时光变迁,古老的小镇仍可觅到有着明显明清风格的用“秦砖汉瓦”构筑而成的老街、古巷和旧居。
漫步在镇东首的古石头街,只见一方镌刻着“石头街”三个大字的石碑立在街头,似乎在向过往行人叙说着什么。有着明显明清建筑风格、上下两层6间木达子门的北大街5号古商铺,是镇上闵氏经营百年之外的“闵记杂货店”原址,它如另一处位于大街中心、座北朝南高大木达子门明清商铺遗址一样,浓缩着百年的记忆,如一个物语,堆积着历史。我脚步慢移,思绪随着脚步在进行今古对照,每走一步,仿佛就会相遇历史的声音,它们不停地向我讲述、还原封存于时空之中的过去。虽然大邹前人的足迹,已随时间漂移成一缕青烟,但老街留存下来的景物,却给了我无限的遐想。此时,我虽然不能还原那时的图景,想象中,我却能感受到历史留给我们的余温。
进入大邹,就像进入一个古老的人文气场。镇中心大街上的“邹氏宗祠”由穿堂三进、两厢,每进七间明式祠堂规制屋宇构成。原先正厅内供奉着邹氏历代祖先的牌位。清末民初,邹氏族人在祠堂内开设塾馆,成为镇上最大的“学府”。彰显着大邹先民对教育与文化的崇尚与躬行,并且作为一种文化血缘绵绵不绝延续至今,形成大邹的一种个性、禀赋和精神气质。当你从街头走过,但凡是个文化人的样子,大邹人便会对你高看一眼,敬重三分。自然,不惜血本办学兴教,培育后人,更在情理之中。
南街上有一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浴室。当年郑板桥在继母郝氏娘家——盐城郝家庄(今盐城葛武郝荣村与兴化下圩野邹村隔着兴盐河相望)生活期间,常随家人到大邹浴室洗澡。成名后,板桥不忘旧“情”,应浴室老板请求,为其题写“浮暄池”三个大字,并勒石镶嵌于浴室大门之上。
此外,还有被誉为“东方黑格尔”的文艺评论家、美学家、《艺概》作者刘熙载早年也在大邹生活过。清道光八年(1828年),刘熙载曾在大邹一家米行学徒,过着白天做生意、夜晚苦读书的艰难生活。延至近代,原台湾“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名伯春)先生曾从郝荣庄到邻近的大邹镇寓居读书。一条海峡岂能隔断童年的记忆?我相信柏村先生定会在有生之年,重回故乡,在当年的求学的路上来一曲朝花夕拾。
承载了太多人文演变的历史密码。我被这里的时光物语所打动,不知不觉对大邹的一切生出亲近和好感来。
这里空气清新,呼吸舒畅。河流是这里的血脉,树木是这里的灵魂。水和绿成就了大邹的钟灵与毓秀,水体和绿化相映成趣。这里有一种穿越岁月的情韵、一种纯净而独特的本色,一种返璞归真的轻松、一种怡然自乐的随意,这里淳朴和友善的生活遗风,时时散发着特有的原始的味道。
走读大邹,是一种享受。当我在流动里,与大邹的街巷亲密接触互诉衷肠后,便以脚步叩响自然村落——贾所。在这里,我读到了明状宰相李春芳与土地庙的故事,也读到村民“崇儒尚教”的传统。这个村现有博士3名,在各大院校任教任职的也有10多名,每年高考本科进线率也远远高于其它村。在村里的文化广场,当我的目光与李春芳塑像相撞时,手抓书本的李春芳,用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神秘地向我传递着两个时代的不同声音。
漫步贾所的街道,凝望顺着街道流淌的河水,蓝天下,河水清澈,小鱼在水面上不停的追逐,小虾也随着水草捉着迷藏。河水把贾所切成一块又一块,而一座座小桥又把它们相连在一起。在这里,缠绕村庄的是水,而缠绕水的又是那青青欲流的绿。这些绿色,哪怕是细小到一片小小的苇叶,也在河水边、或在水泥驳岸的石缝里顽强的张扬着自己。
贾所因水而秀,有着大邹镇所有村庄的概貌特征??掌逍?,河水澄明,河两岸水泥驳岸上的钓鱼台,溢出了农家多少闲情逸致。村民文化广场,以穿村河流为依托,李春芳塑像与水体绿化相映成辉。村内的街巷树影摇曳,两边的墙上挂着本村农民书画家孙兆宏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绿色风光带,融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亲水走廊。
小村古朴,不等于没有现代风情,广场、街心公园因小巧玲珑而可爱,晨昏都有锻炼身体的人在打太极拳、羽毛球、跳舞、唱新潮的流行歌和古老的淮剧。这里的女人也同样很时尚地在水乡深处演绎着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她们或秀发飘逸,或裙袂翩飞,俱摇曳多姿,乱花迷眼。姑娘们很少抹眉画眼的,白里透红的面颊都是健康的自来色,本色得让人想起秋天熟透的苹果,也让人记起流失的岁月,以及对返璞归真的启悟。当然也不乏新潮大胆的,穿了低胸的上衣脱胯的裤子,有意无意间闪现出一道沟沟一片儿小白肉,撩动雪白刺目的玉腿旁若无人地咵咵走过去,刺激你想入非非的无限遐思。
在这里,有一种文化与水土一丝一缕互相渗透着,形成了一个特有的灵动细腻的气场。淳朴、友善、好文的生活遗风,处处散发着一种原始的亲和力,像一面镜子,既折射着历史,也反映着时代,或多或少地存留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境界,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和心理。在这里行走,能读到传统文化与本色习性的延续,
贾所是大邹的缩影,也是大邹的写照。不因地理条件与视野的局限,也不因占有多少财富和多少青睐,却很自然、随性、闲适,在历史的长河里,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运行节拍,不急不躁、淡定闲适地演绎着自己的生命,几分淡泊,几分风韵。用清淡的人文编织一个静美的世界,为自己撑一方安然自在的天空。
大邹,古风依然,儒雅浪漫!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