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笔耕无悔写人生——记作家孙方之

来源:作者:王德亭时间:2014-01-29热度:0

笔耕无悔写人生
——记作家孙方之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淄博市周村区作协主席孙方之来说,确乎是一个不一般的年份:3月14日,《都市文化报·书脉周刊》以近两个版的篇幅,发表访谈《我的创作是特立独行的精神跋涉》,把他作为本期人物向读者推介。4月,他的小说集《曼陀罗》问世,这是他送给读者的第8部专著。4月14日,“孙方之小说集《曼陀罗》暨业余文学创作35周年座谈会”在他的家乡葫芦山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作家、记者、文朋诗友,对“孙方之文学现象”进行了探讨。这对他的过往是一个小结,也砥砺他开始了又一次精神跋涉。
  上世纪五十年代,孙方之出生在淄博市淄川区西鄙的葫芦山下的彭家庄(后划归周村区),距蒲松龄设馆授徒的王村镇西铺村仅有十几里路。葫芦山充满着神秘、传奇色彩,既有自然风物的熏陶,又有聊斋狐仙文化的沐浴,少年孙方之充满了求知欲。1966年,正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年代,他从红卫兵的焚书堆里抢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饥不择食地读起来。1972年,他读到了《红楼梦》。一个梦在心中孕育、萌芽。
  饱受苦水浸泡的孙方之,在他的青年时代迎来了一个农家孩子改变命运的契机:1974年,他走进了军营,穿上绿军装,对一个农村青年来说,将意味着得到姑娘们的青睐,换言之,娶门可心的媳妇对他将不再是难事。但孙方之却是个不安分的人,在长达四年多的兵营生活里,他写出了100多篇诗歌,这对他无疑是“撞墙之举”。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只在1978年3月份的《前卫报》发了一首12行的诗歌。莫小看这星星之火,这是燎原的火种,使他有底气把文学梦做到了今天。退伍后,他被选拔当了民办教师。
  1980年代初,经“过五关斩六将”考取了国家干部身份。此后,他任过乡党委副书记,干过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区总工会主席。这些职位在体制内人士看来都是很有前途的美差,如果顺着这条路走下去,稍微灵活些,说些顺耳话,办些乖巧事,再上一个层次也未可知??墒撬男乃疾辉诘惫偕?,既不巴结,也不奉迎,是有名的“五不会”干部:烟、酒、茶、舞、牌。当别人在酒桌上攻关,在牌桌上酣战,在舞场上潇洒的时候,他则在自己的文学田地里呕心沥血播种文字。而在“三讲”时,有人给他塞纸条告状:写作是不务正业。2001年,他被从区纪委副书记岗位上调整到区总工会任主席,被人背后嘀咕为“贬职”。而他写诗一首明其志,其中有句:“有暇溪头闲折柳,无心月下扣权门”,“新竹有节窗前种,却道天温好个春”。他之所以在体制内被看作是另类,他违背的是官场“潜规则”:别人都只会当官,而你则除了当官还会作文,那还了得?其实,他的正业也是一流的,20余年来,仅省市区三级的三等功奖状就有13本,各级各类奖励的红本本装了两大纸箱子。
  2003年初,他被调整为文化旅游局长。这次,社会有识之士表扬有关部门“知人善任”,说对他的任命是“内行领导的最佳归属”。的确,以后的实践证明,在这个岗位上他如鱼得水,把全区文化旅游事业与自己的文化学识紧密融合起来,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文化人的手笔,书写了一轴文化周村的水墨丹青,为周村文化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开创了良好开端。电视剧连续剧《旱码头》的拍摄,一批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和数十项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开发申报批准,力主恢复中断十年之久的元宵节民间活动,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同时,发现培养了一批青年文学作者,壮大了作家队伍。
  2007年底,他卸任离岗,还了他一个自由身。自此焕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6年来,写出了近百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秋风乡梦》《曼陀罗》《耳顺集》等3部散文小说专著。散文集《秋风乡梦》2011年获淄博市第九届精品工程奖。这是他第三次获得这一荣誉。
  孙方之曾经的“官文两栖”身份,容易使圈内人误以为他的写作是官场人物的“附庸风雅”,也的确被人以“小官吏”的口吻不屑与藐视过。但是读过他的作品,只要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存心偏见,都能体察出的他的“文人风骨”和他的作品的特殊品味。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为淄博地区乃至山东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他塑造的一系列乡村众生相,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恨、让人痛,血肉饱满,鲜活灵动。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学识修养,他的小说的思想深度、文化品位,都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啤贰ⅰ豆费馈?、《金龟庵》、《旱魃》、《梦奸》、《蝴蝶铁》、《葫芦寺》、《尸奸犯》、《天眼》、《烂柯记》《梦刀之旅》《穿越》等中短篇小说,在《山东文学》《新聊斋》等刊物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关注。其不按规则出牌的结构方式,神秘诡谲的故事情节,精炼活泼的方言土语,幽默风趣的行文风格,爱憎分明的鲜明立场,内涵深重的社会题材,使他的作品在大俗大雅中左右逢源,成就了独特的风格。得到了著名评论家朱德发、牛运清、石一宁等的高度评价。《中国作家网》特为他开辟专栏,“百度百科”有他的词条。2010年4月2日,新华社《每日电讯》发的特稿《历史中的旱魃魔影》,以孙方之的短篇小说《旱魃》为例: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旱魃”影响巨大。山东作家孙方之有小说就题为《旱魃》。并列举了《旱魃》中有关描写。
  由于孙方之的文学成就,2007年他一次申请成功,被中国作家协会批准为会员。
  2007年底一俟离岗,在区有关领导的力劝下,他担当起“有职务,无报酬,有责任,无权利”的区作协主席的差事,把全区文事弄的风生水起。近几年,发起过《山东文学》《齐风》《文学现场》等刊物、网站与有关单位联合,搞的几件响声挺大的文事活动。为本地作家出书、写序言、写书评、推荐入会、推荐作品,乐此不疲,忙碌奔波。这几年,帮助20余位作者出版了著作,为全市30余人写过序言和书评。年过半百,竟然开了博客,实现了一个乡土作家与信息时代的无缝嫁接。现在他无官一身轻,主业是看好孙子,副业是以文会友,网上写作。
  鲁迅有言:“中国人的眼睛倘此后渐渐亮起来,无论创作翻译,自然只有坚实者站得住?!彼锓街堑钡闷稹凹崾嫡摺闭馊鲲洗笞值?。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