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越王楼
来源:作者:李文莉时间:2014-02-01热度:0次
早就对越王楼有所耳闻,恰逢本命年的第一天,我在妹妹一家及老父亲的陪同下,登上了心仪已久的越王楼,实乃幸哉、乐哉。
越王楼就坐落在绵阳市中区的东方红大桥头,与绵阳城隔江相望,临涪江而高耸。昨日,马年大年初一,天空阴阴的,全然没了往日的晴丽,却对于一走动就出汗的我来说,是再好不过的。
从家里出发,坐车大概一刻钟左右,我们就来到了越王楼下??醋鸥叽笮畚暗脑酵趼ゾ退柿⒃诩赴俑鍪字希南耄盒液锰嗣妹玫幕?,没有带助行器。
妹妹和小外甥女一边一个,搀扶着我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眸的是“盛世重光·越王楼”几个金色的大字,在大字下面的大理石石碑上,刻满了对于越王楼的注解文字??吭谡庑┨探鸬奈淖智埃以谟眯挠肜?,作着直接而深刻的交融。
一步一台阶地上着,我们终于来到了越王楼楼底。跨过高而敦实的大红色门槛,进得楼里,抬眼望去,唐式昂斗飞檐下,一对镶嵌金箔的六角宫灯高高挂起,气势恢宏,几根粗大的大理石石柱上均刊刻有自唐以来的名家诗词。
越王楼,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古越王楼,因时任绵州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而闻名于世,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越王楼经历唐、宋、元、明,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保留迄今,已有二百余年。为了使越王楼的风采重现,绵阳市市曾组织专家学者,力图通过现场考古,以及查阅史料等方式还原越王楼的历史和建筑原貌。1989年9月,绵阳市第一届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唐代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作绵州刺史时建造的越王楼遗址龟山上重建当代越王楼,并对越王楼的重建属地作出规划。2001年10月24日,越王楼开始重建,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5年3月28日停工,2007年重新复工。建成后的越王楼除了将集中展示科技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外,还集观光、旅游、商业文化为一体,是一处综合性商业旅游中心,对发展绵阳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名楼之一的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于2013年2月正式开放,其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
据史料记载:唐代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称唐代四大名楼之首。富丽堂皇的越王楼吸引了千余年间的著名文人骚客登临,留下著名诗篇150多件。为天下名楼之罕见,由此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在历代名人歌咏越王楼的诗词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李白、杜甫、陆游、李调元等的诗作。诗圣杜甫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到绵州,作有《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间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据查,对这座宏大富丽的越王楼及它的遗址的描述,历代诗文中仅收入全唐诗的就有20多篇,绵阳县志专门记载了15位诗人名宦讴歌越王楼的诗词。因此有“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的美誉。同时,因其卓越风姿及规模,名声之盛,历代画界精英竞相描绘。宋代赵伯驹、元代李荣瑾、清代张延彦所作越王楼图轴更是使历史上的越王楼名播四方。
坐上楼里的现代化的电梯,我们从一楼直接上到最高处,15楼。站在高高的楼顶,和铸有“一揽江山”的牌匾下,俯看整个城市,那绵绵千载的涪江水从城中穿流而过,江水的一半是浅绿色,而另一半为高大楼群的倒影,竟也好象是涂抹了一层墨绿色,东方红大桥就好似一条银色的带子,轻嵌于这由浅及深的涪水上。一群白色的鹭,在水面与桥间嬉戏、蹁舞着,引得桥上许多游人驻足、喂食(之后父亲下去经过桥上,才知并非鹭,而是一群红嘴海鸥)。由于天阴、雾大,眼底的一切都处于一种极为朦胧的状态,几分似古非古的情绪自心境里油然而升,极想也学着那些历代的文人骚客在此挥毫舞墨,以尽情致,惜我只是一个没甚墨水之人,又岂敢在大师们面前班门弄斧呢。
沿着由青石花纹雕刻的石板路,我们在顶楼环绕了一圈,但看楼层的四面都各有一台投币的高倍望远镜,因雾太大,想远望的计划也就就此作罢。待我们进入大厅,厅里的三面坐满了看客,厅的正面则是一个舞台,一场:“唐宫乐舞”将于半小时后在这里开演。
平时连戏都不沾边的我们,在这里,却极有耐心地等了半个小时。戏,开锣了,一群着唐代服饰的女子,于越王李贞及王后面前翩翩起舞着,为我们呈现着大唐时期的一段盛世。置身于这样的一种玉宇雕楼的环境里,眼前是唐宫乐舞,我仿佛也在体会着时光的穿越,那千年前的故事,就如同脚下的涪江水,源源不断,流到今天。
妹妹和小外甥女搀扶着我,从15楼下到14楼,参观了“映象绵州”大型图片展、13楼的“贺诗越王楼”、12楼的“图说老绵州”以及11楼的“绵州名人馆”,千年绵州的演绎一下子就活泛于我的心中。
我们坐电梯从11楼下到底层,走出越王楼,待我再一次站在来时的台阶上,心中又不由自主地添了许多感慨。我身后是盛世重光的厚重历史,而我的眼前,则是21世纪一座崭新科技城,古与今,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就在此时,在我足下的绵州大地上交融着,绘成了一幅多么壮观,多么有底蕴的历史画卷啊。
再见了,越王楼,许,我还会再来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