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记
来源:作者:罗荣青时间:2014-02-09热度:0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对此深有体会,不但体会深,我还弄懂了为什么穷人的孩子会早当家。我有例为证,本人学做菜即是极为生动的一例。小的时候家里父母地里做事忙,到了日中时分,父母还未及时回家,即使回了家,也不能马上开饭。迫不得已,九岁的我只能操着一个大锅铲,响应毛爷爷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家里的灶和那时大部分农村家庭的灶一个款式,我见识浅薄,印象中小时候也就只见过那一种样式。用砖垒成,高高的,几乎到了我胸前的高度。两口大铁锅安放在预先留开的两个大窟窿里,那铁锅一年半载是要卸下来刮锅灰的,一把锅卸下来,土灶就剩两个黑黑的窟窿。我练做菜的手艺,就是在这样大气的设备上开始的。第一次做的菜是一个海带蛋汤,学着大人样子把所有材料备齐,又学着大人模样把材料放到锅里,一切都很顺利。到了最后关头就出现了问题,由于那铁锅的直径很可观,一个九岁的孩子,要把对面锅壁上的海带铲到碗里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让我费了很大的功夫。不幸的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的一道菜,还是犯了初学者几乎都会犯的一个错误,直到现在,我还是会偶尔会感叹,放盐是个技术活。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说是毫不成功的开始,却让我喜欢做菜,虽然直到现在,我的厨艺还是停留在低级水平,但是爱好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东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做什么事情都好,天份是很重要的。我没有天份,所以我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告我很喜欢做菜,技术太差,说了也没人信,还给别人留下说大话的恶劣印象。我只是默默地在灶台边练着,至今也没有停下。
我现在做菜更多的不是因为爱好,而是迫于现实状况的无奈之举,因为单位没有食堂,只好一个人在家另起炉灶,情况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一个人的饭是很难做的,米下多了吃不完,菜炒多了不新鲜。与其到饭店里被人宰杀,宁愿选择克服困难。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地就习惯了。一开始每天去菜市场买菜还觉得是种乐趣,有时间的时候为了几毛钱的事,与小贩磨上半天,体会到小市民原来是这样当的。要是省下几块钱,成就感油然而生。好吃懒做是人的本性,到后面懒了起来,一星期也就去菜市场两三回,甚至连煲饭也是一次煲两餐吃的饭,除了口感没那么好,还不算难吃。我还没有学会吃风屙屁的本领,多数时候只有一个人在家,所以,做菜我还是得自己动手。
自己有了发挥的空间,我就常常照着别处的做菜指南做试验。汪曾祺的散文是很好的,他做的菜也极好,他写做菜的文章,尤其精彩,可见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不知道哪位古人云过这样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他是写文章若炒小菜,一篇文章色香味俱全。我就曾照着他介绍的做过几道菜,是不是那个味?不得而知,但乐趣一定是相差无几的。对厨艺最有研究的文人,大概要数清代的大才子袁枚,他饶有兴致地写了一本书,就叫《随园食单》,里面婆婆妈妈地介绍了他做菜的经验之谈,他用的是文人的写法,绝对不是那种方便面配料表,因此博得许多人的追捧。清代还有一位大人物金圣叹,他对做菜之道似乎也颇有研究。临死之时的遗言是,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吃牛肉干的味道。这个伤感的段子流传很广,但就这菜谱的真实性而言,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这个菜的材料极其简单,一试便知。他那种风度倒是与嵇康临刑弹千古绝唱的《广陵散》很相似。
世界上的事,不分高低贵贱,这是梁启超说的,很多人都知道。但梁启超还没出生的时候,不知道哪本圣贤书上写着,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历来有很多注解。有的说男子汉大丈夫,整天在厨房里熏着油烟算怎么回事?这不是要磨灭男子汉的气概吗?甚至有人把当下小孩性格里的血性的消失归咎于很多父亲角色抢了母亲的家务活,众所周知,如今的男人系围裙做饭的多了起来,特别是说到上海男人,几乎是家庭妇男的代名词。有的说,厨房总是与宰杀活物有关,免不了与血腥搭上关系,君子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仁,君子自然就与厨房不搭调了。有了这句古老得发霉的话,有些中国男人就对厨房望而却步,甚至明明自己会两个拿手菜,也只是悄悄地在家人面前露露手艺,吃完全家皆大欢喜。有客人在家,寒暄完蓬荜生辉之类的话,接下来就只好大呼小叫要贤内助整几个下酒菜,仿佛如此,方显大丈夫的男儿本色??腿艘灰黄烦⑴讨忻牢吨螅囟ㄒ月赖牟穗仍薏痪?,还要夸赞主人三生有幸,娶得如此手艺了得的妻子,此刻脸上必定堆满羡慕的神情。男主人只好格外自豪,剔着牙,按习惯,再替妻子谦虚一下,若是熟人,也要回头赞美对方的妻子,这似乎是一种礼貌?;褂幸恢秩?,不知道是否有真才实学,他有一种爱好,喜欢评点各类菜肴。酒桌上,每上一盘菜,他必定指点江山,为众食客揭秘这盘菜如何做成,这种人一般口才极好,能把整个过程讲得引人入胜。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功夫。由眼前这盘菜,他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声有色地讲得你口水直流。有时候讲到精彩的地方,涉及一种关键的配料,他会卖个关子,说,喝了这杯酒,我就告诉你。此时此刻和看电视剧插播广告何其相似,履行了相关步骤,他又娓娓道来,其他听众也在微微颔首中得到一种满足,仿佛看悬疑剧终于看到了大结局?;褂幸恢秩?,吃到一种有意思的菜,必定要刻苦钻研,直到在家里用相关材料把它复制出来,拎起筷子一尝,好像是那么回事,与前次在朋友家吃到的有几分相似,要是相似的程度较高,必定兴高采烈,很骄傲地摆在餐桌上让家人品尝,能赚得几句好话,是很受用的。要是这菜自己感觉离成功还有一截距离,上桌的时候,别人还没看到菜,就要马上为手上这盘菜编一段解说词,目的在于说明这盘菜为何让自己不满意。自己先检讨一番,品尝的人即使对这菜有很大意见,也会先筛选好合适的词句再说出口,所受的伤害相应地一定会少些。我就是这一类人,很多时候不如人意,但我依旧乐此不疲。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