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的回眸》
——写在贵州省地矿局成立五十七年之际
绿野来客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纵即逝。
当我们迎来甲子马年,尤有一马当先之勇气,胸怀万马奔腾之豪情!
此时此际,回眸贵州地矿人奋斗五十七年的过往与足迹,犹在眼前一幕幕展现,感慨如斯:峥嵘忆山水,岁月逝如歌。
当贵州高原在新生代渐渐隆起,便注定了她不平凡的地质历史命运。如今她沉积岩王国、喀斯特王国、古生物王国已及矿产资源王国的面纱,已被现代地质科学之手一一揭开。贵州高原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正在地质队员的勘查之下,为实现中国梦想而奉献自己。
旧中国时期,贵州是一片偏远、贫穷的山地。虽然在上世纪初叶,中国现代地质工作的先驱丁文江、李四光等老一辈开创者曾在此开展了一些初步的地质工作,甚而发生过马以思等几位地质工作者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晴隆被当地土匪残害的悲剧。但贵州地质工作基础仍十分薄弱而零星,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仍然沉睡在荒山野岭之中。
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贵州地质事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代。尤其是1957年1月27日贵州省地矿局的创建,吹响了贵州省开发矿业的战斗号角。一代代地质工作者满怀激情,艰苦奋斗,献身地质事业,为贵州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奉献了青春、终身和子孙。
计划经济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创时期,贵州省地矿局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那地质工作条件最艰苦、地质任务最繁重的年代,却是地质队员最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这样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贵州高原盛开了煤、磷、铝、汞、锰“五朵金花”;完成了贵州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填图任务;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含金刚石原生岩体——“东方一号”;
更令贵州地质人自豪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使用了来自贵州的铀矿资源。
这一时期贵州地质工作者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地质找矿成就,使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贫穷贵州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磷化工生产基地、锰铁合金基地和铝工业及磨料、磨具生产基地;煤海、铝城、磷都等等大型厂矿企业、新兴城市象颗颗硕大的工业明珠,散布在十七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大山丛中,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与此同时,贵州省地矿局也发展成地质工作门类齐全、地质科研实力雄厚、地质找矿成效显著、在全国地矿行业声名显赫的地质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地矿局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在不断改革、改制、重组的进程中,迎着时代的风和雨,贵州地质找矿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新突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在黔西南发现了微细粒新类型金矿。当117地质大队通过七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偏远的册亨县板其村探明中国第一个微细粒金矿床,当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手握112地质大队土法炼出的贵州第一快沉甸甸的工业黄金时,贵州“人无三分银”,不产黄金的历史就宣告结束了!
本世纪以来,在创新找矿思路,探索“攻深找盲”进程中,我局以创新成矿理论为指导,发现了铜仁地区特大型隐伏性锰矿床,取得了成矿理论与地质找矿的重大“双突破”;近年,通过整装勘查项目施工,我局在铝、磷、锰、煤、金等传统优势矿种上,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了贵州工业化的资源保障能力。
截止2012年,贵州省已发现136个矿种,矿产地3332处,其中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86种,已探明大中型矿床605处,46种矿产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22种排列全国前3位。
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有:汞、重晶石排名第1,锰矿、稀土排名第2,磷矿排名第3,铝土矿、锑矿排名第4,煤矿、钒矿、镍矿排名第5,岩金第6,其中煤矿资源是我国南方九省区的总和,松桃道坨锰矿床、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瓮安白岩背斜磷矿床是全国最大的矿床;水银洞金矿床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金矿床。其他饰面石材、陶瓷原料、耐火材料、铅锌、“三稀”和金刚石等资源具有比较优势,页岩气、地热、浅层地温能及旅游地质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据测算,贵州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10多万亿元,贵州已是国内名副其实的矿产资源大省。
是的,现代地质科学已经渗透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地热地质及地质测试、地质装备、地质科普等大地质领域,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广阔,大有可为。
贵州省地矿局现有在册职工130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00余人,研究员20人,中、高级工程师1600余人。下属24个地勘单位分布在全省九个市、州,形成了为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主动服务的战略布局,成为贵州省地质勘查与找矿的主力军。
半个多世纪以来,贵州地矿人承担了贵州省全部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提交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工作成果,为贵州省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技撑;在地下水打井抗旱、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竦昧斯壹丁⑹〔考陡骼嘟毕畲?00多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全国找矿功勋单位3个,“找矿有重大贡献单位”8个,“全国模范地勘单位”2个、创建“全国文明单位”2个。
贵州地矿文化建设与地质文学创作更是独具特色,亮点纷呈,成为贵州地质人和谐的精神家园与承传的血脉。
1983年初创办的贵州地质文学期刊《杜鹃花》三十年薪火相传,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地质文学人才,也形成了贵州地矿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
2012年3月16日我局举办的贵州地矿文化发展大会,深入贯彻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文化强国的自觉与自信掀起了贵州地矿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新高潮。尤其是基层地矿文化期刊(报)的创办有如雨后春笋,拔节而出。
如今,贵州地矿文化建设蔚为大观,2013年在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夺得桂冠,再创辉煌,惊艳全省与国内同行。
马年到来之际,我们已进入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时代,担负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重要历史使命。
马蹄声声,快马扬鞭!
贵州地矿局秉承“找矿兴黔,求实创新”的贵州地矿精神,制定了“实现找矿突破、加快矿业开发、拓宽服务领域、构建和谐地矿”的科学发展目标。明确了“以找矿为本,以科技为先、以和谐为基、以奉献为荣”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探索建立地质工作服务贵州工业化、城镇化“两化”战略的勘查开发服务新模式,立足主业,创新发展。
回眸历史,追昔抚今,不由令人感慨万千!
当贵州地质事业的接力棒传递到年轻一辈地质人之手,更显社会责任的重大与光荣!
我们相信,龙马精神的鼓舞与传承,贵州省地矿局一定后继有人,追逐向前,必将能够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最后实现民族复兴的地质梦、中国梦,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