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十月出城-河南博物院

来源:作者:查理思时间:2014-02-24热度:0

   按照计划,师兄和我为先头,先到郑州,一去河南农大备置所需工具,二去河南博物院以期获得相关资料。所需工具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轻松搞定,还剩下很多时间,我和师兄就泡在河南博物院里,虽没有获得我们想要的资料,但历朝历代的文物让我一饱眼福。尽管像我这样的大老粗,不敢提欣赏了,看文物犹如牛嚼玫瑰,但还是清楚玫瑰和青草长得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些奇特精巧的工艺品吸引了我这头牛犊多多咀嚼,甚至久久驻停其前,轻轻摇着尾巴,拂去那些来来往往吵闹的苍蝇,细细地品味每一片玫瑰花瓣的味道,看那天马行空般的图案,巧夺天工的造型,体会那说不清道不明,隐隐的,美的感觉。
   每个时期展区门口的精妙小诗更是让我赞叹不已,优美精辟的文字,如同神奇的画笔,写意且传神,道尽属于那个时期的特色。
   放慢脚步,一一品读,梦回史前。
   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天地玄黄——我从哪里来?站在布满鸟踪兽迹的莽原上,破石成器,薪火承递,人猿揖别,血脉沧桑。骨笛唤醒的晨曦,沐浴着大河边最初的农庄。磨石绘陶并渔猎耕纺,野外穴居到筑城立邦?;魅?、击壤——文明创自众人指掌。
   我仿佛看到了一不小心进化成的人与还停留不变的猿相互作揖鞠躬告别,弯下腰的时候,人偷偷得喜笑颜开,立起身,又装作十分不舍的表情。这是一幅多么可爱的画面,让我忍俊不禁。
   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铜驼荆棘,兴衰只叹汉魏故城,膏腴蓬蒿,沉浮还现梁苑遗冢。楼头明月,遍览广厦连栋,墟间炊烟,遥映阡陌桑农。瓷里青白,俑之千态,不废陶土情,胡汉交错,佛陀西来,千秋砖石证。铁铸耧耕、造纸测星,修典刻经、礼仪繁盛,以天下一家,大哉中华汉风。
   我仿佛看到了夕阳武士站在废墟故园上,心中怀念着乘着紫霞而去的仙子,幽幽地唱着“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盛世繁荣——隋唐时期,隋唐东都,巍巍洛阳,万国衣冠、八方咸集。运河帆楫充流,丝路驼队络绎。将军洞府,浮现纷纭世态,女皇金简,深藏则天心迹。当惊神工开物、火土历练、三彩绚烂,自有帝国气度、武士威猛、女性丰腴。杜甫思故乡月明,群贤星灿,玄奘涉万里取经,佛光熠熠。赞我华夏,盛世昌明,中天日丽。
   一阵阵叮叮当当的驼铃声传入耳中,循声望去,浩长的骆驼队满载西域风情沿街走来,骑在领头的是一位戴着神秘面纱的波斯女郎,温柔而又危险的眼神。来不及多看几眼就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挤到后面,热闹的长安街头,行走各色人种,当我还在惊叹一双美丽的蓝宝石眼睛时,一身华丽波西米亚长裙的神秘女郎朝我款款走来,路过,回眸,微微一笑,又消失在人群中。沿街酒店里妖媚的胡姬,点着舞步,吟唱着王维写的最新诗作,邀请客官再喝一杯。就当我看得听得入迷时,一个奔跑的儿童撞入我怀中,儿童莞尔一笑,抱歉一声,塞给我一张传单。定神一看,“李白新诗集签售会”,再看那儿童,已消失在人海中,那清亮的童声却听得清清楚楚,“今夜曲江池畔,诗仙飘然而至,盛唐不再有,诗作可永留。”
   世俗与理性——宋金元时期,东京梦华,一段清明上河的熙攘世景。北宋皇陵,一个中原王朝的寂寥背影。瓦舍勾栏,汇聚粉磨人生。石雕泥塑,写真世俗民情。文风琴韵,沉潜覃思圣心。官瓷民窑,熔炼制瓷胜境。庙堂市井的雅俗汇融,惠泽世界的科技发明,东方智慧、博大精深,——集千年文化之大成。
   翠林叠丛,青烟袅袅,白墙黑瓦,琴声悠悠,我悄悄来到你的窗前,冉冉檀香,青青瓷器,宣纸上笔锋浓转淡,一如你的飘逸隽秀。忽然一将军冲入屋内,前线告急,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你摆一摆手,将军默然退下,你走向窗前,我赶紧退避一边,你望着窗外烟波浩渺的西湖,不由得感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与你隔江千万里?!薄笆前。绻悴坏被实劬秃昧??!蔽倚闹心?。
   尽管观摩到此时,人已腿脚酸累,意兴阑珊,但手里拿着一万多大洋的单反相机,忍不住想多拍点照片。我提议再去看一遍此时馆中举办的主题为鼎盛中国的鼎展览。虽然昨日下午已逛过一遍,但走马观花,意犹未尽,特别是离开展区时,看到结语。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而有一种物质形态诠释的如此之全面而深刻的,唯有鼎。当我们沿着几千年的鼎的长廊一路走来,似乎我们看到中华文明的演进与嬗变。鼎,缘于民之饮食,是小民的生活必需;当国家产生以后,以鼎作为奉祀的首器,体现了“以食为天”的农业国家的传统观念。在奉祀的同时,人们在鼎内铭刻族氏标记、家族荣耀、历史事件、道德告诫、以求后人“永宝用之”,表达了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商周以降,鼎随时代而演变,人文气息愈加浓厚,叠加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鼎不仅盛放实物,而且盛放历史、道德、精神、文化与民族——“虽小、重也”?!?BR>   “虽小、重也”这四字犹如子弹一样,击中我敏感的神经,觉得有一样东西在吸引我,事后回想起整个过程,缘分妙不可言。
   尽管看到了结语,尽管第二日一进馆又看了一遍,尽管准备离开之时,人困马乏的我们打算再看一遍,但估计看的效果和之前一样,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不会有当时之悟,更不会今日所文。
   但缘分微笑而来,远远就看见,一位没有身穿工作服的讲解员正在门口讲解,她身边就两位观众,向来不喜欢人多的我顿时看着清爽,欢喜地走到她身边。
   常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事后了解她的讲解员身份牌后,是名大学教授,因热爱此行,热爱分享,故志愿在此当讲解员。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我,她那平静温和的脸庞,犹如月夜湖水般历练沉淀,充满智慧的眼睛,旁征博引的口才,犹如奔腾江水般精彩纷呈。她的讲解不仅仅是鼎的外在特征,更多的是鼎所承载的文化,两者融会贯通,即每个朝代的鼎纹饰特征印证了每个朝代的文化艺术和统治思想。
   印象最深的是早期纹饰以恐怖的鬼怪图案为主,既是因为那时生产力低下,人类对世界各种现象无法科学解释,又是因为统治者对民众以恐吓的统治方式为主。一边听着老师讲解一边细细观看鼎上鬼魅的图案,脑海中浮现出巫师萨满那吓人的大花脸,站在高台上,围着鼎跳大神,口里哼哼唧唧,阴阳怪调,不知所云,突然手起刀落,一颗人头骨溜溜落进鼎内。我突然间明白了之前看到大部分远古时期的艺术作品时,我那说不清道不明,隐隐的,美的感觉。其实是因恐惧的图案激发的刺激感和遐想冲动。也突然领悟了莫言为什么说恐惧是他最大的灵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文明随之进步,统治思想发生变化,结合南北地域差异。鼎演变各种形态,令人目不暇接,老师详细总结每个时代以及地域的鼎特征,一片点头称赞,回头一看竟然不知不觉围来一圈人,每个人眼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辉,那是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满足感。
   本来打算一个小时讲解完,但看着一张张求知若渴的眼睛,不少人积极主动问问题,老师也越讲越高兴,尽管已到午饭时间,她却还想着照顾那些要走的游客,把剩下最值的欣赏部分讲解完。虽然彼此都是陌生人,但气氛不知不觉充满了活泼友好,大家很享受这种气氛,站在后面看不到的人一踮脚一前倾下,前面的人立马就感觉到了,笑脸想让,等到下一件文物,彼此互让。
   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师讲诉关于一组鼎的传奇故事,从其辉煌的诞生、历朝的传承与铭刻、鸦片战争时期帝国掠夺,到近代抗日战争及文革时期的颠沛,其传承者和?;ふ呱⒕〖也?,不顾一切的坚定和责任。让我从一组鼎看见历史、道德、精神、文化与民族,真可谓是“虽小、重也”,那一刻具体体会到了那四颗子弹给我的是什么样的震撼,那四颗子弹是历史物件背后的故事,而冲击力是故事中的文化价值和人性善恶。
   关于鼎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想听,但场馆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不过能有这样的机会,以管窥豹,见到那随呼吸起伏的斑点就足以让我兴奋知足很久了。在出口,大家为老师精彩的讲解致以热烈的掌声,我忍不住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讲的真好,你让那些冰冷的青铜鼎都活了,带我们品尝了一顿鼎文化大餐?!崩鲜πα?。
走出博物院,已是下午。忘记了疲倦和饥饿,心里美足足的我和师兄一起回味学到的点滴?!坝懈龆械牧熳趴?,真是收益匪浅?!薄笆前?,经她一讲,都激发我对历史和考古的兴趣和热情了?!薄袄鲜Φ闹短竿抡媸侨萌顺绨荨!薄岸?,而且气质也好,腹中诗书气自华。”“啥时候我也成为那样就好了?!薄岸嗫吹闶榘?!”
回头再看一眼博物院大楼,笼罩在午后金色阳光中熠熠生辉,如圣光一般,更显建筑物庄重美丽?;叵氲谝淮慰吹绞蔽叶运挠形⒋?。正印那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好在缘分女神总在你就要不经意错过时,及时给你提醒,或许一位陌生老师,或许几句话,甚至几个字眼再次打开你内心眼睛,珍惜这样的机会,期待生命中不期而遇的美丽。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