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周家沟矿区有感
来源:作者:翟自峰时间:2014-03-05热度:0次
2003年,周家沟,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位于黄河岸边,沿河公路“好汉坡”之巅,全村只有几户人家,十多口人。
我们就住在了村长家里,村长家只有村长一个人,老婆陪孩子到县城读书,租住在学校附近,一个月也就回来二天,村长也基本上一天到晚在外面跑营生,见不得几面,但人却很热情,不仅把家里的空闲的几间房租给了我们,还把他们夫妻住的正房的钥匙都交成了我们。
房间里面的阵设已经记不很清楚了,只有一个套间,套间里面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印象最是清楚。每天晚上工作结束后,总是打开电视看新闻。
说实在话,那时的电视在山沟里本就收不到几个台,村长家里弄了个“大锅盖”,就是所谓的卫星接收器。由于放在房顶被大风吹下来摔坏了,也没有人修,再加上本来风吹日晒的也就不怎么管用,一直就能收到二个台,一个河南台,一个中央台,因为黄河对面就是河南三门峡的地界。
但当时河南台天天放的都是治病广告和专家专访的节目,反正就是那些忽悠人的东西,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特别是地方台。所以只能看中央台了,晚上忙到七点多才能有空,只有新闻联播可看,焦点访谈可论,到八点多快放黄金剧场的连续剧了,累了一天,眼睛也就睁不开了。
地质系统的人都应该清楚,地质填图是最累的,1:2000的地质填图,20米一个地质点,一般一组2个人,一个记录一个量产状做标记。每天一大早,二个人就背上图板、记录本、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红布条、木桩、样品袋出发了。
还要带上中午吃的干粮,带干粮也是有讲究的,要根据计划填图路线的不同来带不同的午饭。比如今天的填图路线是沟谷里面很有可能有泉水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少带点水,带上着可口的盐味重的干粮,比如油饼之类的,容易下咽,口渴了可以有充足的水喝;如果填图路线在山脊山梁上,而且附近没有山村住户,那么你出发时还要带上两壶水,就是那种部队上用的军用水壶。当然,样子是一样的但质量可不敢保证,因为爬山带的东西比较多,有时的确顾不到水壶,所以水壶与岩石的亲密接触也再所难免,如果有几次亲密接触或许问题不大,但经不住一天到晚一直这样磕碰,所以水壶一般是有点漏水的,大多数或者百分之百壶盖是有裂缝的,拧不紧,到中午时一壶水也就剩不下多少了。大多数都渗到背壶人的屁股和后背上了,湿湿漉漉一大片,也不知道是水是汗。
出发后,一开始的时候木桩是最沉的,然后跑着跑着,木桩越来越少但样品袋取了标本就会越来越沉,等到木桩、红布条用完的时候,一天的工作也就接近尾声了,样品的重量也由原来的样品袋到重量增加到出发时总重量的几倍或者十几倍、几十倍,这时我们的地点距离项目部也达到了最大值。筋疲力尽的我们现在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要在太阳落山之前背着这些标本找到最近的能通车的路,让项目部的车辆来接人。其实标本是可以少采着的,但有时遇到好个标本是不可能不要的。一天下来,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回到项目部,去村后面的水窖里面挑上两桶水,把头向桶里面一插,真的不想再起来,那时的感觉,怎么一个爽字了得。
虽然过去了10多年,年少的我已进入而立之后,不惑相依,但那份野外的情怀,那份汗水的浇灌,依然回荡心间。现在野外的条件要比过去好的多,但相比其它行业,地质行业的野外生活依然艰辛,同时,野外生活同样有年少的轻狂,汩汩的泉水,晶莹的汗珠,高大的情怀,连绵的山峰,清澈的蓝天,许多其它行业无法感知的精彩。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