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的记忆
来源:作者:wubin时间:2014-03-11热度:0次
离开窑洞的日子很久了,离开故乡的日子也很久了。
从我上高中开始,村上人就逐渐搬离了窑洞,因为大家都富裕了。曾经养育了先辈辉煌的窑洞,曾经是人们生息的居所,在山乡的巨变中,逐渐淡出我的生活。也是我离开家乡的多年,忘记了它曾经给我们发挥的巨大作用,忘记了它的模样。
远去了,一切都得从记忆中拾??!
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每年都在维修家里的两眼窑洞。和一摊麦草的黄泥,敷在并不光整地两眼窑面,一是为了防止连绵的秋雨,更是为了住所的整洁(是人类区别其他种类最直接的反映)。窑顶的护理也是重点,父亲要去掉杂草,夯实窑顶,两侧修排水沟,防止雨水渗到窑洞内。
父亲和我都是在这两眼窑洞内出生的,我们的第一声啼哭,透过灰暗的窑洞,传到了村里。我来到时世间看到第一眼包括母亲周围的窑洞,那是我生命的底色,是我压在心底的庄严。
我总这样想自己,黄土地上的窑洞,孕育了我生命,那么我的一切都与黄土地上的窑洞分不开的。窑洞,有我许多魂牵梦绕的思念,有我割舍不断的情怀。
也只有故乡的黄土地才能产生这样辉煌的与土地紧密结合的建筑。随着地势的台阶分布,窑洞也是一层一层的分布,远望就特别壮观,有如宏伟的布达拉宫。
每一个冬季的来临,我们都为窑洞的门窗上糊上厚厚的纸,让狂风吹不进来。每一个春节,我都在这些厚厚的纸上贴上红色的剪纸,多是娃娃抱大金鱼等剪纸,包含大家对生活美好的期待。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去掉厚厚的纸,换上洁白的白纸,让春的绿意走进了窑洞。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
现在,故乡的人远离了窑洞,而我远离了故乡的生活。窑洞的美却给了我对居所最好的定义“冬暖夏凉”。对于健康的角度,更是全方位吸收地气。比之于都市的混凝土建筑,好处简直无法形容。失去的,为何总显得很美呢?
我,依然怀念窑洞的生活,怀念一种朴素心灵的生活,简简单单的,没有过多修饰。
我想,我们应该如此!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