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嗓音
来源:作者:张柯平时间:2014-03-14热度:0次
回家几次,间断地录了几段声音存在手机里。我也不知当时抱着怎样的想法,就手录了下来,可能是下意识地想着,要把故乡的东西带点儿在身边,有华侨带土的意思。
有一段录音是和舅舅的对话。舅舅七十多岁了,每次回去,我总要过去看看他。出差路过老家时,去了一沟之隔的舅舅家。老人头发全部白了,干枯地奓着,像歉收的麦地。两人坐定,漫无目的地说着,说孩子,说庄稼地,说乡里的新变化,说子女们的工作。说着说着,我问舅,峰在上海那么多年,是不是说话和咱家里的人都不一样了。峰是舅的儿子。舅没听真切,说我看你说话还是没有变。我说,不是,我说的是峰是不是说话不一样了。哦,说话倒是没变多少,就是有时候打电话,和他们厂子里的人说话,我就是听不懂,跟说英语一样么。我和舅都哈哈一笑。峰在沿海城市打工多年了,学会了当地话。我听过,是跟外国话似的,咕隆咕隆,挺难懂的。
还有一段,竟然没有一句对话,我仔细听了,是走路的声音。雪后的中午,我胡乱地在麦子地畔走着。路上伴着点儿小风,从俞家沟畔刮过来,呼噜噜呼噜噜地吟哦着什么。走在雪后的麦地里,咯吱咯吱地,一脚深一脚浅的。冬小麦一垄一垄,在沟畔延展开。有几绺麦叶从雪地里探出来,墨绿色的纹路,挂着晶莹的雪粒。有好些年没有看到麦浪金黄翻滚的景象了。正当它们冬眠的当儿,我早到了些,和它们问个好。仔细听来,走路的频率很低,透着安闲,不急躁,主人翁的感觉。在麦地里,我寻回了多年不遇的安全感。休探亲假期间,我带父母去北京旅游,一天出门早了,在路上看到了早八点的上班潮。地铁上下,人流穿梭,那个忙碌的劲道哟,我一瞬间在人丛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竟然是我自己。平时走在上班的路上,双脚一刻也不能停下,上了发条似的,机械地运动,不能自已。周末休息,陪家人逛街,走在路上,也很惯性的往前赶。爱人说,你走慢点呐??晌腋芯醪⒚挥凶叨嗫欤敲飨缘?,她们被我落下了一大截。我试图强迫自己慢些,一会儿一股子莫名的劲道在拽动着双腿往前,心焦得不行。
还有一段录音更有意思,是在家里的屋檐下录的。两只家燕在啄泥筑巢,一会飞来,一会儿飞走,忙叨得不行。忙了一会儿,小两口就停在电线上,叽叽喳喳的絮叨着,好热闹的。一会儿又歪着脑袋斜睨着我们两眼,然后一个扑棱就飞了出去,自顾自地忙去了。那架势,俨然这个家的主人。屋檐下,有三两处被家燕相中,它们在此地借着这砖木结构,打造着自己的小光景。妈说,赶了好几次都不行,赶走,第二年又来了。没法子,只得由它们吧。这下可好,有一对儿筑巢了,又招来了其它的也来凑热闹。从厢房到上房,屋檐和支撑墙的角落里,有五六处都有筑巢留下的泥巴印子。终于有那么一个钉子户够坚强,留了下了来常住。
孩子在外地出世,和老家也接触得少,根本不会说老家话。大学时,普通话考级,我得了一等甲级。指导老师指出,前后鼻音还是能听出来家乡味儿。想想,还是让这股子味道留着吧。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