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那个陕北女子

来源:作者:紫藤时间:2014-03-28热度:0

一篇旧文,贺牧子《月满乡心》出版!

那个陕北女子
文\紫藤

  我没去过黄土高坡,却常听“信天游”,那高亢激昂的歌声似乎是穿越广袤绵厚的黄土高原迸发出来,而充满苍茫恢弘、荡气回肠的气势,每每听时让人受到身临其境般的震撼;我没去过陕北,却听过陕北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亦曾看过《中国青年》刊登的图文并茂的“米脂婆姨”,从中得知,陕北婆姨可谓北方女人中的翘楚,被传颂被赞誉?!靶盘煊巍?、“陕北婆姨”,这两样物事,让我对陕北,充满了神往和想象:那里的山沟沟是不是到处飘荡着“信天游”,那里的女子是不是拉着手手到处唱着“信天游”?
  少年时,我喜欢上了陕北名歌,并抄录过不少“信天游”,如今仍时常从网上从CD中寻找“信天游”,甚至学会了不少陕北民歌??墒俏乙恢鄙钣诮?,对于陕北女子的认知只有凭想象了。
  2005年夏天,我注册来到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起初,我听说这里有个叫牧子的文章写得很棒,在国土作家网非常受人欢迎。我便慕名搜索,果真搜到她的不少文章?!肚W∧愕氖帧肥俏叶聊磷拥牡谝黄恼拢梢运刀链宋耐耆浅鲇谀赴墓残?,文中流露出的她对儿子的疼爱和期盼,很自然吸引了我。因为文学路上我刚学步,在国土作家网又是初来乍到,我不敢随意在他人文章后留言,尤其是看见不少网友称牧子“秦老师”、“秦大姐”时,我想,这个秦老师一定是一位年岁不小的资深作家,便对她产生了敬畏???,我只是默默地读她的文章,不仅篇篇必看,而且反复咀嚼?!短乇鸬奈枳恕啡梦胰鲜读松屏嫉哪磷?,《谢谢你的爱》我读到了真诚的牧子,《无处为您送寒衣》我看到了真情的牧子。她笔下流动的汩汩清泉,使我感到特别亲切。
  从此,我常常听着信天游拜读牧子的作品。顺着歌声我寻找着这个陕北女子散落在山山峁峁的缕缕心思,想象着她在写《黄河缘》、《土地生长我,也生长我的文字》时,是如何用心吟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如何温情地念想那片养育她的黄土地。她的那些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清醇的乡土气息,以及她的文章中显现出的乡土文学的美学特征深深打动了我,也犹如激扬的思想火花碰撞着我。牧子,究竟是怎样一个陕北女子?我产生了要认识她的强烈冲动。
  我到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牧子的注册档案中找到她的QQ号,申请加她为好友,并备注了一行字:喜欢你的文字。她同意了。但马上像个户籍警察一样盘问我的真实身份、工作、爱好等,弄得我好尴尬。好在,她也真诚报出她的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原来,她就是我经常从《中国国土资源报》和《地质勘查导报》等报刊上看到的秦锦丽。她生长于陕北,如今供职于甘肃地质矿产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甘肃记者站,是专业记者编辑。看来,她对我的盘问,是职业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了解到,秦锦丽实际上只比我大三、四岁,为人单纯、真诚、热情,工作一丝不苟,非常敬业,与她聊天很有意思。虽然她所接触的多是些有层次的人,作品又多次获省部级奖,但她并没有高人一等、盛气凌人之势,我逐渐消除了对她的敬畏,我和她的联系也日渐增多,还多次请她帮忙修改稿子。每当向她请教写作方法和技巧时,她总是十分谦虚地说,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慢慢地,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广,越来越多,除了写作,也聊工作、家庭、孩子。遇到不快时,她经常用大姐的体恤给我安慰,给我温暖。2005年年底,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后,秦锦丽闻讯打来电话询问我所在的地区有没有受影响。短短几句关爱的话,顿时缩短了我俩的距离。没过多久,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姐妹。
  2007年10月,我和秦锦丽一同参加中华宝石文学奖2004—2006杰出新人奖暨国土资源文化?2007贵州贞丰论坛。那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一路上,我们短信不停地联系。秦锦丽是凌晨两点到达的,我们先期到达的几位文友坚持不睡,要等着接牧子。当她带着一路风尘披着星光走下车的那一刻,我们宛然一见如故的老朋友兴奋地拥抱,彼此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因我有早起的习惯,早晨起床洗漱后,就去敲秦锦丽的房门,唤她一道吃早餐。也许是旅途太辛苦,秦锦丽像懒猫一样躺在床上,顽皮地对我说:“你像姐姐,我叫你姐姐吧?!彼钇每砂暮⒆悠堑梦胰炭〔唤?BR>  面对弱势群体,她的温柔与忧郁更使我难以忘怀?;嵋槠诩?,我们来到贞丰县小屯村参观手工造纸法,一个衣衫褴褛名叫心莲的女童张着一双木然而陌生的大眼睛望着我们。秦锦丽怜惜地俯下身,拉着孩子的手,走进孩子破败不堪的家。当得知孩子母亲熬不住苦日子两年前丢下幼小的孩子和智障的丈夫离家出走时,秦锦丽的泪水夺眶而出。她摸着孩子的头,不时安慰鼓励孩子说,妈妈快回来了,你一定要好好读书。那神情何止是一个善者对弱者的悲悯,分明是一位母亲从心底溢出的爱。
  2009年12月,第四届中华宝石文学奖颁奖大会在南京召开。秦锦丽的散文集《月亮没有爬上来》获得宝石文学奖。承蒙大家抬爱,我的《情系武功山大草甸》也获得优秀网络作品奖。这让我们有了第二次握手。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晚宴上,一些作家动情地唱起了花儿、江南小调等自己家乡的民歌。这边向燕的一曲终了,那边有人喊着让牧子唱信天游,众人马上用掌声附和。坐在我身旁的秦锦丽赶紧解释说自己五音不全就免了??烧粕安幻狻?,并且六七桌子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过来,秦锦丽羞涩地藏到了桌子下。然而,“噢,噢,秦锦丽,来一个。秦锦丽,来一个!”“牧子牧子来一个、牧子牧子来一个!”的吆喝声和掌声越来越热烈,聪颖的她灵机一动,抬起头来也举手跟着大家拍起来:“噢、噢、噢……来一个、来一个!”弄不明白的,还以为是人们转移了目标,惹得我们一桌人捧腹大笑。
  我不由地在想,秦锦丽这样一位温情、灵动的女子写出众多感人至深、生活气息浓厚的文学作品自然顺理成章,却是怎样写出针砭时弊的《谁在“胡扯”?》、《谁的素质差?》、大气而理性的《内心和谐最重要》、《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呢?秦锦丽在参与国土资源部大型报告文学《先行颂》写作时,曾采访过江苏省地勘局272大队。南京会议期间,她受邀重返272大队,我作伴一同前往。当看到五年间272地质大院发生了很大变化时,秦锦丽非常高兴。席间,272大队领导介绍他们如何关注民生,进一步改变人居环境,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等作法时,秦锦丽放下手中的筷子,偷偷地从包里掏出笔和本,放在膝盖上“刷刷刷”地记了几笔。这个细节只有我看到了。后来我问,这个有用吗?她说,假如再写这个单位,就有用。这让我顿悟了,秦锦丽是如何以训练有素的职业敏感和严谨扎实的写作风格,真实记录,厚积薄发;是如何用自己的温暖的内心和丰富的阅历,感受和关注着社会与生命进程中点点滴滴的欢欣愁苦,才成就她1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才一次次获得好新闻作品奖、宝石文学奖、黄河文学奖。
  尽管我扎根于江西这片红土地,不能近距离地走近北方的秦锦丽,不能更详细地记录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她三赴敦煌实地采访写出长篇纪实稿件《拯救月牙泉》的辛苦;不能更细致地了解她在兰州“5.16”九洲石峡口山体滑坡后,来不及换下高跟鞋随地质专家奔赴事故现场采访,写出《兰州“5.16”滑坡发生之后》视点新闻的飒爽风姿,然而,在我的眼里,秦锦丽,永远是我读不完读不厌的一本深情的书。

  写于2010年7月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