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门关出来,再向南沿108前行20公里,就来到了翠云廊,属于古蜀道的一部分。
在三百里翠云廊,道路两旁高大参天、浓荫蔽日、绵延300里的古柏,这被地理学家和史学家称之为“比罗马大道还要更美”的世界奇观。
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我现在站在翠云廊景区,也就是狭义上的翠云廊,但最有名的树全集中在这里。
来到这里,一直心存疑虑,为何这里有这么多的古柏?
朋友告诉我说:首先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二是以树计里,有里程碑的作用;三是?;さ缆罚乐褂晁逅⒙坊?;四是便于修栈道就近伐木取材;五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阴避暑。
历史上,这里有记载的七次大的植树活动。第一次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阿房宫时曾在蜀中大量伐木,《阿房宫赋》中就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愤,倡导在驿道旁植树。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第二次是三国时期,对翠云廊大规模植树的是张飞。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县)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义务。据考,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是“张飞柏”了。第三次是东晋时期。因道教兴起,人们重视风水之术,而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于是大量栽植“风脉”树。估计翠云廊上胸径一米七八左右的古柏就是这时所植。第四次是北周时期,时人为计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垒一土堆作标记,但这种方法容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一里一树计算里程。第五次是唐代。相传唐天宝年间,杨贵妃喜欢吃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快马加鞭,连夜运送。为保持荔枝鲜味,令百姓沿途种植柏树,剑阁人民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栽补,使翠云廊初具规模。这一时间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也够浪漫的。第六次是北宋时期。天圣三年,宋仁宗诏令:“自凤州(今陕西宝鸡陕西凤县)至利州(今广元),剑门关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又是一次大规模植树,并且延伸到了整个蜀道。第七次是明朝。明正德十三年(1518),广西人李璧任剑阁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了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因而同治《剑州志》所载清人乔钵《翠云廊》诗序云:“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翠云廊从此形成了宏伟规模,同时翠云廊的名字也形成了。
走进景区,这里的古柏树遮天闭日,我仿佛走进了巨大的房子中。古道两边密集的古柏形态万千,风姿各异,翠碧连云。人们根据其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取了许多美好的名字。如“鸳鸯树”、“姊妹树”、“罗汉树”、“观音树”、“白象吞石”“状元柏”、“帅大柏”、“阿斗柏”“先主柏”、“三国鼎立柏”、“宋柏”、“张飞柏”、“隆中对柏”、“剑阁柏”、“皇柏”、“汉砖柏”、“羽扇柏”、“黄葛叠翠柏”、“庞统柏”、“荔枝柏”、“黄忠柏”、“魏延柏”、“刘琰柏”、“李璧柏”等,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似乎历史就定格在这些古柏树上。
林中很是寂静,游客也很少,和我怀着同样兴趣的就是那么几家人。一个近乎修行的老人问我是否去登翠云楼,我谢绝了他的好意,只想看女儿在林间欢快地奔跑着。这是属于她喜欢的世界,她喜欢的绿色。她从这棵古柏跳到那棵古柏旁,也让我忙碌着快乐。偶尔一声鸦雀的鸣叫,令人又感到寒气森森。倚柏伫立,触摸那历经千载风霜雨雪的粗糙树干,恍如眼前有蜀军的铁骑疾驰,有李白感慨蜀道难时暂时的休憩之地,还有陆游协助主帅抗击金军在这棵树前感慨……
真是“老柏参天合,人行翠幄中”!真是“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临离开翠云廊,空中已经飘起了雪花,寒风直钻进我温暖的心。从蜀汉的梦境中走出,来到车前。我也该离开这里了,不然遥远的感慨会让我驻足不前,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