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山里人的木爬犁

来源:作者:聂孝明时间:2014-04-11热度:0

  

     六七十年代,东北的冬天,雪大路滑,零下30多度是平常的事。人们上山拉烧柴倒套子,戴狗皮帽子、大手闷子、脚上穿的是大棉靰鞡,里面套上毡袜。东北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冰雪中度过的。针对东北的气候,勤劳的山区人,制造了经济实用的木爬犁。

  生产队、个人,运物资、拉烧柴,运粮,倒货,都离不开爬犁。经济匮乏时期,家家一大堆孩子,生活极其困难。运输靠的是爬犁。爬犁有马爬犁、牛爬犁、人爬犁。马爬犁用硬木,煨烤揻成弯,弯度适中用绳摽住,过几天解开绳索,用大锛子锛木料,凿卯榫撑做爬犁。一般都是四个立柱,两根横木。一根钉子不用,用凿子凿的卯,比大钉子钉的牤实抗造。马爬犁、牛爬犁,可载几百公斤货物。

  上山倒套子,牛比马好使。牛力量大,稳重,上坡下坎有个稳当劲。十几米长的“圆条”,一个老牛,就可轻把它拽到山下。

  牛拽“圆条”的爬犁叫“牛套子”。牛套子样子简单经济实用。它是用两根长“圆条”的树根制做的。多用枫桦和白桦。

  秋天的时候,把两根十几米高的桦木连根挖出来。把中间往上的树稍截掉,剥皮。(桦树不剥皮,当年烂成泥!桦木剥了皮,当年赛粗榆)再把树根削成大“疙瘩”,用斧砍圆。在大“疙瘩”上方,绑一横撑,上栓棕绳、钢丝绳。倒圆条时,打好摽棒,拖拽原条。

  人爬犁又分有辕爬犁和无辕爬犁。人爬犁,用两根硬木,如枫木、柞木最好。在山里,背阴处,踅摸两根标杆溜直的原料,制做方法类似马爬犁,只是小而细。人爬犁的爬犁辕两手攥着合适为宜。

  人爬犁和马爬犁的区别在于“着地部分”,马爬犁着地是平面。人力量小,着地部分像球体呈弧型。当人拉不动几百斤的柴火时,上下一压辕子,再加背绳的牵引,爬犁就轻了,这里有物理学的作用。人爬犁打摽棒,要注意“回头棒”,我在捆爬犁时,就被回头棒把奔头打出血了。现在奔头还有一记疤痕!在捆摽棒时,一定用手压住,等捆接实了再松手。马爬犁和牛爬犁的摽棒长而粗,打不了“回头棒”。

  还有一种爬犁,就是小孩玩的“冰车”。几快木板下钉两个腿,有镶8号线的,有什么也不镶的,带8号线的,主要在冰上。不镶8号线的在雪中。

  买粮、倒小货,装在小“冰车”上,一根绳牵引、百八十斤物体,一个半大孩子或一个妇女就可搞定。

  还有鹿爬犁(四不象动物)、骆驼爬犁、狗爬犁等,不常用,现在,也只能在山区极少数地区,或者冰雪世界游乐场里才能看到。

  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雪便可畅行。爬犁走的趟数多了,自然行成了爬犁道。两条均匀的爬犁道,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煞是好看,现在非常罕见。

  那时冬天拉烧柴,从家到大山里,逶迤的山路,人们络绎不绝,都拽着个长辕爬犁。尽管冒着零下30来度的严寒,可拉烧柴的人们,把狗皮帽子,棉手闷子,都甩到了满载的爬犁上,脑袋腾腾的冒着热气。

  拉烧柴是当年林区人一件很累很累不得已而为之的重体力劳动。每到上坡下坎,不认识的人,也互相帮助。民风纯扑,善良。

  后来,柴火越来越少,道路越走越远,柴火越来越难拉。就连中午也回不了家,每人内兜里揣个发面饼子,贴在胸口,中午饿了拿出来吃。渴了,抓把雪。

  现代,严禁乱砍滥伐。林区人也都改成烧煤、烧汽。用木爬犁拉烧柴已成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林区喊惯了”顺山倒“号子的伐木人,从大山上撤回集材车,收回斧和锯,拿起锹和镐,高举生态旗,转而成为育林人、护林人”。山林有呈现出勃勃生机。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