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熟了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4-04-30热度:0次
桑葚熟了
(朱玉富)
农民有谚语:“晚娘不如亲妗子,柳花不如桑葚子”。桑葚是桑树结的一种果实,成熟时间大约在每年的端午节后。,“陌上桑未开,赠我鬓上钗。花下抟一笑,翠叶羞印腮”。每当乌黑油亮又大又甜的桑葚采摘时,堰边、沟壑、沙岭的桑园里我都会留下我一串串的脚印。摘桑葚,除了自己一饱口福外,还一份特别的情愫在里面。在童年时,记得家乡鲁中钢城艾山地头堰边全都长满了桑树每年在桑葚成熟的季节,每当此时,我们几个在一起放牛的小伙伴一放学便把作业放在一边,便借放牛为借口牵出自家的牛,急不可待地赶着牛往村外赶。初夏的原野嫩草连接成片,根本不需要我们牵着牛到处走。打好牛桩把牛一放,让它自己在原地就足够吃饱了,而我们自然也就飞一般地往桑树林里跑!
尽管桑葚好吃,但桑葚树上的桑葚可以分熟透的、未熟的和开花的三种。熟透的桑葚呈暗紫色,浑身透着光亮,充满了水分,摘的时候也只能轻轻地摘,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汁水来。这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吃的,放到嘴里嚼去,汁水顿时流出,那是一种绝好的享受,桑葚的甜不是直接可以吃出来的,更多是‘哔咋’出来的,每吃一颗便带着淡淡的桑叶香?;褂幸恍┥]厥呛焐蚯嗌?,青色的还没有成熟,我们自然舍不得采掉浪费,红色的则是已经成熟了,只是还没有熟透而已,有时候为了调节口味,我们也会采来吃几个,吃起来味道甜中带酸,也没有太多的汁水,但是很脆香,却比熟透的要更爽口。
也许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熏陶的缘故。那时候的孩子特别有孝心,自己吃够了以后,总是摘上一兜带回家给父母尝尝,当然我也不例外。每次回到家,看着我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把的桑葚时,母亲会被我的脏相和孝心弄得哭笑不得……
桑葚是富有诗意的?!妒?#8226;鲁颂》中有“翩彼飞鸮,集于冸林”的佳句。山东是秦汉以前全国蚕桑最发达的地方;山东济南是鲁国的封地,所以后世常把山东简称为“鲁”。“鲁?!闭庖幻首钤缂诩炙价牡摹镀朊褚酢罚骸吧i┦焓保蘸诼抽?。这里所说的“黄鲁?!保褪锹成V械囊桓龇岵?、叶质优良的品种。贾思勰是山东人,此鲁桑很可能是古代山东劳动人民所培育成功,而在山东各地广泛栽培的一些品种。从宋代开始,全国蚕桑业重心已移到浙江的杭嘉湖一带来,这时,长江流域的蚕桑生产已超过北方。
桑葚还富有两个传说故事。一个是汉光武帝刘秀与桑葚的传说。刘秀起兵反抗王莽暴政时有一次兵败被追杀,逃到一处破窑藏身。当时正逢六月上旬,刘秀又热又渴又饿,几乎绝望,抬头望天时正好窑边一棵大桑树的果子掉到他嘴里,靠着既生津解渴又充饥的桑葚,他逃过一劫。后来,刘秀夺得天下大封功臣时想起了有救命之恩的桑树,时间久了想的不太确切,闹了个乌龙事件,错封了臭椿树为王,结果桑树气破了肚皮,除了烧柴一无是处的臭椿得到了疯长。小的时候我老家墙外有一大片林子,有桑树、臭椿、柏杨什么的,桑葚刚冒红头就被摘得差不多了,偶尔吃到一颗紫色的果子兴奋好一阵子。后来上学了,一度认为桑树度量小,对它有点不肖。再后来参加工作了,由于经历了一些事情,对桑树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功不赏,张冠李戴,是桑树的错吗?
另一个故事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桑葚异器”,是古二十四孝之第十六个故事。说的是蔡顺家贫但事母极孝,桑葚下来时,他把熟透了的紫色的放在一个篮子里给母亲吃,不熟的放在另外的篮子里自己吃,它的孝行连被称为“贼”的赤眉军都感动了,不但没抢劫他,而且还赠送他白米三斗,牛蹄一个。桑葚,居然成为孝道的一个载体,一个符号,一个民族文化的意象。
当然,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的特性和药用。据《本草经疏》记载:“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惫酱笫χ炝即褐赋?举凡肝肾阴虚所致之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老人精亏血少之耳鸣、怔忡、不寐等,桑葚悉为妙品。当然。桑葚,在我眼里,俨然是一位悬壶济世的高人,它不仅能解人饥饿,还能帮人解馋,可谓“功德无量”。
“径道掩青丛,枝垂籍晓风;清甜若蜜水,细品乐桑童”。紫色的回忆挂在桑葚树梢,童年的乐趣在梦中萦绕。
作者朱玉富 联系:电话:15550377716 QQ:1052171498
邮箱:lwgczyf@163.com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