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永不老去
来源:作者:绍河时间:2014-05-19热度:0次
有一本书,叫《乡愁里的中国》,作者试图给所有身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的人“找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不仅没找到,反而更迷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亲切温馨、熟悉难忘的故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故乡在迅速地崩塌瓦解,走进城市的你我他,身体和心灵被赤裸裸地抛撒到一片苍茫中。生活在急遽变化、五光十色、摩登现代的都市里,互助守望的邻里不见了,世代流传的民俗远去了,鸟语花香的风景消失了。我们日益变得麻木不仁,惶惶不安,无枝可栖,如鱼儿离开了河流,鸟儿离开了树林,虫儿离开了草丛一般。此时此刻,我们才恍然大悟,乡土是那么魂牵梦绕,乡风是那么醇美旖旎,乡愁是那么挥之不去。
乡愁原本是一个感性柔情的词,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是那么缠绵悱恻,恬静凄美,饱含质感。她是一种每个人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不曾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充满诗性和人性的表达,竟出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公报里,让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她唤起了我们对乡土情结的眷顾,对人文情怀的凝望,对民族精神的依恋。
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乡愁,是天下游子共同的精神家园。城镇化建设中,要让我们“记得住乡愁”,既是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软肋,又为今后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记住乡愁,就是要让每一个人在城镇化进程中,精神有所皈依,灵魂诗意栖息。这是当今城镇化建设更新更高的标准,也是今后城镇化建设更难更重的任务。
其实,在城镇化建设中,中外不乏“记得住乡愁”的实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是华人集聚地之一。随着波士顿大隧道的建设,原来华人集聚地方的一条高速干道出入口,变成了城区开放的绿道。当局者和华人决心在这里打造一个富有中国和亚洲个性,不失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公园。中美设计师联合设计方案最终胜出。中国城公园建成后,成了波士顿的一道靓丽的新景观。这个公园的设计理念,就是紧紧抓住漂泊在外饱受艰辛的华人,无时不刻思念家乡土地和亲人的情结,把他们捻熟于心的乡土景观用现代设计手法表现出来,重建记忆中的村口景观。公园门口是一片野味十足的茅草,令人想起家乡村头的荻花和稻田。园内曲径相交的翠绿竹屏,由中国红的钢架框限着。中国味的竹,中国红的架,红绿相衬,微妙的烘托着中国气氛。加上园内一挂跌瀑,一条小溪,五彩鹅卵石,中国原产植物,处处留下中国烙印。园内的广场,设计师从中国古典村口院落和村中社戏广场获得灵感,把它设计成既能满足春节中秋等中国节日团聚庆祝,又是平时开展下棋打拳等健身活动的场所,成为一个开放的空间,增强了华人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漫步其中,会唤起他们对故土的珍贵记忆,安放永远的乡愁。
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设计师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3公顷的校园稻田。稻田中便捷的路网,浓荫覆盖的读书台,四季变化的风景,学子朝夕用功的身影,构成了校园里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这样的校园,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和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在这里,中国的耕读传统被赋予全新的内容,中国的农业文化得到活生生地展现。这是对乡愁的直面,不乏新的诗意。
最近有报道称,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标杆,就在于园区严格执行编制的规划。园区的规划一经确定,无论政府换届,官员调动,机构变迁,企业消亡,都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园区建设中有几个细节很感人:园区里有一颗树龄500年的银杏树,被完好的保存下来,并以这棵树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小公园;有一条行洪渠,依然保留了它蜿蜒弯曲的原始走势,使得园区景观耐看多变;在园区的一个角落里,竟然保留了一丛老树,树上还悬着一个鸟巢,在工地上特别打眼。注重这些细节,园区人解释说,不是矫情,而是为了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现代产业园。
国土资源部为了落实党中央关于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的指示,也特别要求,要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扩大用地规模的,采取建设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式城镇模式,避让优质耕地。试想一下,果真这样,农业景观和特色城镇相得益彰,乡村风光和现代都市彼此呼应 ,不信乡愁唤不回。
我在几年前的长篇散文《一城山色半城水》中,极尽所能地描写家乡桑植县城的山水之美、建筑之美、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其目的就是想当政者注意到这些感情细节,保留那么几处典型民居特色小街等,供我们凭吊和怀旧,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当下的生活是多样的,生活空间也必须是多样的,城镇建设模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级决策者正在自觉地践行着中央提出的要求。湖南已经提出在城镇化建设中,注重从大小搭配、统筹规划、宜居乐业、湖湘特色四个方面做好文章,记住乡愁。我们期待着花开锦绣,美梦成真。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土难离,乡情难忘,乡愁不老。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