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忙种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4-05-23热度:0次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芒种不种,再种无用。随着布谷鸟“布谷,布谷,收麦、播种”的‘季节’催促,才知道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三夏,悄悄来临。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芒种,是小麦收获的季节,也是夏玉米播种的季节,因此,农民有谚语:“麦熟一晌,黄金万两”。从小生活在农村,知道了农忙农闲的季节,“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芒种一过,即进入夏收抢种、抢收的“三夏”大忙季节。农家少闲日,农忙人更忙。在农村,每到芒种的抢收、抢种季节。学校便会组织放假帮忙。那时候,尽管天热地烤,为了父亲承诺的一个火烧,不管天气再热,我毅然决然地仍掉书包,跟随父亲在炎热的中午到山上的麦地里割麦子。焦黄的麦秆上竖着麦穗,每粒颖壳上都有银针般的麦芒,刺到脸上、胳膊上,立即留下细长的伤口和红点,被汗水一浸,滋滋啦啦的疼痛和瘙痒。记得在我初学割麦子的时候,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初学割麦,笨拙得很,不是将麦根拔起,就是镰刀打滑割伤手指、脚背。记得在孙彦沟父亲自己开垦的园地里割麦子的时候,因为第一次不懂割麦子的要领,一镰刀把自己的左脚心割了个大口子,一直被娘刚刚做好的紧扣鞋了,装满了一鞋子的血,血留在干渴的麦地里,留下一块块黑点。至今脚上还残留着那时候割麦子留下的“烙印”脚上留下的一道伤疤,每到下雨、冬季下雪阴天,伤口都会生生的疼。因为年龄小,往往是一块地还没割完一趟,便觉得腰酸背痛,索性坐在地边山石上歇歇??醋鸥盖棕妥派碜?,黄橙橙的麦秆在父亲身后一片片倒下去,在河水的斑陪下,耳畔尽是父亲“嚓嚓”的割麦声和布谷鸟的鸣叫声。布谷声、镰刀声声声入耳;流水声、割麦声清脆顿挫。
这边麦子刚割完,那边就开始推粪犁地、刨畦。那粪是由土堆埋麦瓤、氨水、青草熏烧而成,能给土壤增肥增温。麦子挑回来,铺晒在麦场上,母亲和姐姐欆麦秸一个个困起留着柸屋,麦场上传来此伏彼起的“嘭嘭”碌碡声,那些麦粒儿就从颖壳中挤脱出来,落在场上,待晒干后装到布袋和麻布袋里。
芒种麦登场 龙口夺粮忙。麦收时节正值北方汛期,南方梅雨季节,晚上还是晴朗的天空,夜里忽然响起雷声。庄稼人便一夜没有了觉,等雨下完,已是明天,便披蓑衣下地,解救雨天,将田埂头留作种子的地瓜秧剪成两到三片叶一截,再将它们插到地瓜沟上;刚插的地瓜秧苗最怕烈日暴晒,要是遇上几天不下雨,就得从河沟里挑水溜(给地瓜苗浇水)。一担水挑上山,常常是连摇晃带泼洒成了半桶。
小时候,父亲和哥哥们挥着镰割麦子,我就跟着大人后面捡拾掉在地上的麦穗。小草帽遮不住阳光的烤灼,麦秸直刺皮肉,脸上的汗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没办法,麦穗捡拾完了还要给大人拉车子,颠簸的山村羊场小路,往往是一个崖头、一个下坡。太阳烤着、土地蒸着,淡薄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沁透,到场里卸下麦子,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就不想起来。
为了传承农活,为了能自己“独立”生存。父亲有的我会了,父亲没有的,我也要学。场园、碌碡、杈、耙、扫帚、扬场木锨样样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白谌巳嘶嶂?,巧妙各不相同”。最让人头疼的是打麦场。只要碌碡一滚,再累也得咬着牙硬撑。因为赶牛是大人干的,小孩子只好拿着木叉调麦秧,这也是个笨力气活,只有不停地把碌碡碾压过的麦子挑翻、薄整反复碾压,直至把麦粒全部挤出。因为过早的‘介入’农活,稚嫩的腿上每到麦季就会起麦芒疥疮,那叫一个痒,这个‘病’;至今残留在腿上。打完场,人人灰头土脸,咳两声吐出来的唾液都是黑的。
扬场垛麦瓤,新打下的麦子需要晾晒。这个时候最怕变天啦,老天帮忙还好点,就怕天边那片黑云。只要天一变,大人小孩齐往场里蹿。农民有谚语:“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为了体现芒种时节的“大忙”,家乡还有“下来麦茬,不让亲家”的俗语,意思是说,在麦收的时候,就是亲家从门前路过,也没时间打招呼,不过,通情达理的亲家不会因为被冷落而怪罪的,因为他们也知道此时正是“农忙不让人”的芒种“急”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确,老百姓的辛苦,我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好在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麦收时节,收割、脱粒一次完成,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呢。“芒种忙种”的忙碌情景,随着联合收割机的“介入”,芒种麦收已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和历史尘封。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