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城东散记

来源:作者:wubin时间:2014-05-23热度:0

    过东门大桥,对于古代,就算出了成都城。这些日子,我为了追寻成都东边的古老记忆,就漫步在九眼桥附近这一带。
    香格里拉饭店就在这里,带着时尚的气息,但我却没有任何的感觉,古老的成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来自几百年的信息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合江亭、安顺廊桥在近二十年重新修建了起来,水井坊酒窖也被考古学家唤醒了,城东这块繁华的地块被彻底激发出了活力。
    一个晴朗的春天周末,我来到“休闲”的水井坊。我是从芷泉街进入香巷子路,然后拐到水井街的。一下子,从现代穿越回了过去,一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就横在我的面前,酒的浓香直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让我感到眩晕。
    没走几步,就是水井坊遗址。我再向西走了段路,到府河的边上,这条南北向的街道就是水津街,在古代,它完全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使这里很繁华。
    这一带,在古代是成都重要的码头,也是重要的木材市场。水津街、双槐树街、锦官驿街、金泉街、星桥街和香巷子路,以及旁边的孙家巷、存古巷、大同巷和黄伞巷堆积着从府南河上来的木材,供整个成都人生活所用。因为成都平原缺煤炭,木材就是当时是成都最重要的燃料。而且在夏秋季河水大木材就便宜,在冬春季由于河水少,无法行船和漂运木材,木材的价格就会很高,让成都人叫苦不迭。
    于是这里旅人来来往往,这里商贾云集,这里买卖声不绝于耳,这里是繁华之所,是当时成都红火的生产生活交易市场。
    同时,水运的繁荣也促生造酒的迅速发展。水井街、水津街和金泉街都因水而取名。自古以来,这里水质良好,有“清泉珍贵如金”的记载。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成都遭到极大创伤,全城毁于一旦,这里也变为一片废墟。当康熙四年下令移民入川,成都得以重新复苏,这里开始繁荣。老井新泉,重被利用。六百年来,全兴酒坊在这里默默无闻奉献出佳酿琼浆。
    这里是“前店后坊”的酒坊和酒店。“前店”,是出土清理出街道路面及陶瓷饮酒器具;“后坊”,有晾堂、酒窖和炉灶。饮酒器具有碗、盘、钵、盆、杯、碟、勺、罐、壶、缸等陶瓷。瓷器的种类有青花、白釉、青釉、褐釉、黑釉、粉彩瓷等品种,其中以青花瓷的数量最多。瓷器上的名号有“锦(江)春”、“兴”、“刘”、“英”、“玉堂片造”、“天号陈”等,与古代文人的记载很是吻合。当然瓷器上也不缺少吉祥语“永保长寿”、“古”、“福”、“吉”、“富贵佳器”、“玉堂佳器”和“状元及第”等。少数瓷器的内底和外底有题款“永乐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年制”和“同治年制”等。木桩和路基延伸着酒店前的路。有些器物甚至是宋朝的,这些在一些名家的诗文或记载中得到印证。酒坊里出土有晾堂3座,分属明、清和现代。酒窖8口、炉灶4座和灰坑4个。跨越不同的朝代,辉煌着六百年,而且还在继续。我们见证了全兴酒的疯狂热卖,看到了水井坊酒的高贵,那也是几近千年的陈酿。
    水是成都气质的原生点,水井坊得水路之便,因水而兴;井,人类文明的泉眼,水井街人们精神的家园,因水而旺。
    向双槐路和星桥路走去,经过孙家巷、存古巷、大同巷和黄伞巷几条东西向的小巷?;粕∠锸且蛭宄∈逼诤擦直嘈薰巳晷拮≡诖讼?,他家里有御赐黄缎伞一柄,小巷因此得名。
    星桥街与滨河路交汇处,是前面“水井坊”后面“水井仁家”的青石牌坊。春天周末的水井坊是休闲的,就连气势恢弘的“水井坊”青石牌坊也多了份“活泼”,少了些往日的“庄严”。几对青年男女驻足于星桥电影院门口画报前,社区活动中心长椅子上坐着的几乎都是老人家,一个个神情自若。水井坊是喧闹的,小贩的吆喝声“糖油果子,一块钱一串……”唤起遥远的儿时记忆;孩子们你追我赶,嬉戏声夹杂着父母的呵斥,响成一片。随便走进四合院里,都能看见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老的、小的、年轻的,打扫卫生的、下棋聊天的、给花草浇水修剪的……
    水井坊在众多成都人的心中,永远是一幅淡定悠闲的市井图画……水井坊给人的印象总少不了老砖、老瓦、老四合院、老水井,然而在城市改造的呐喊声中,这里不仅保留着古老的文化建筑形态,还包含着最温暖的人情化元素:大街小巷人们悠闲生活的状态以及他们乐观、和谐的生活态度……
    我想象自己独自坐在酒店前,二两的白酒,自斟自饮。我是北方来的侠客吗,还是梁山下来的好汉。酒是少了点,但足以饮出我的豪情?;故呛图父雠笥牙窗桑醇附锾旌懦碌拿谰?,几个“侠士”在一起,龙门镇摆它个通宵达旦,整点花生米,一边喝酒一边划拳,最后一个个都醉醺醺的,走路“打偏偏”,离开了还相约明天再来。
    真爽,就这样走完了水井街,走完了属于酒水文化的古代记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沿府南河西上,来到安顺廊桥,那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大桥。它的最初的建筑可以追溯到元代,也就是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提到的,当时他认为是成都最为壮观的四座大桥之一。
    到清代乾隆年间,桥身破败,桥体岌岌可危,当时的华阳县令安洪德便发动民众,重新修筑了这座桥,取名为安顺桥。现在看到的廊桥为2003年8月建成,全长81米,宽6米,桥面通道及栏杆均由青石制成,桥的栏杆上雕有梅、兰、竹、菊等代表中国传统的图案。桥墩上配有两个水兽镇桥。桥的两侧各有一座仿古石牌坊,桥面和牌坊红砖青瓦,飞燕翘角,曲栏回廊,浓缩了中华民族建筑风格之精华。石牌坊上刻着“安顺廊桥”,那千年的古韵在河里流淌。
    马可﹒波罗大约是公元1280年来到成都,他这样写道:这座城市有许多大小河川发源于远处的高山,水从不同的方向围绕和穿过这座大城,供给城市必需的用水。有些河川宽达数百米,有些宽两百步,而且都很深,城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在其中的一条河上,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结构,装饰着红色的图书,上面还铺上瓦片,整个桥面上排列着工整的房间和铺子,经营各种生意。其中有一幢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吏的住房。凡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交纳一种通行税。据说皇帝陛下每日从这座桥上收益一百金币(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原来这座桥是修建在合江亭以西的南河上的,洪水冲掉了原来的桥梁。原来这座桥也收通行费,可见修建这座桥花费了很多钱,皇帝就要从老百姓的头上收取。马可﹒波罗游记的另一个版本说成都“水上船舶甚众……商人连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像其甚者?!?br/>    这就是600多年前的成都,这就是那时的安顺廊桥。当时府南河宽800米,无怪乎让马可﹒波罗也连连惊叹。
    再往前走50米,就是中国爱情的地标—合江亭。合江亭码头,送走了多少离乡的人,也迎来了多少来蜀地的文人墨客。
    爱如两江水,终要汇合。现在每逢节假日,都有许多相爱的男女,来到这里拍照留念。
    合江亭的修建是在唐朝。公元785年,时任四川节度使的韦皋在成都开凿了由西向东的解玉溪。此水给成都市区运输、市民饮水,工农业灌溉用水,带来了很大便利??銮宜猩持氏改澹捎糜诮庥?,就促进了成都玉石业的发展。同年,这个务实的节度使在府河和南河的交汇处,修建了合江亭。韦皋后来又在合江亭旁修建了芳华楼,并在楼的周围种植了许多奇花异草。晚唐时,四川节度使高骈改水道,在成都形成了两江抱城的格局。到了南宋,成都知府吕大防看到合江亭屋宇倒塌,梁户残缺,心中很是惋惜,就开始维修,并种了很多梅花,陆游就有诗《从合江亭到梅园》,以说明他在成都生活的日子。后来,范成大也从这个渡口到江南“合江亭前送我来,合江县里别我去”。在宋末元初,这个建筑还是被毁,这一废弃,就是七百年,直到1989年。1989年重建了合江亭,为双亭顶,八角十柱,琉璃瓦飞檐,旁边是仿古式房廊—听涛舫。
    双亭下有“解玉双流”的题词,亭上书“合江亭”,两侧对联为“政为梅花忆两京,海棠又满锦官城;鸦藏高柳阴初密,马涉清江水未生?!?br/>    我看到许多青年男女牵手来到这里,女的穿着婚纱,男的英俊潇洒。他们来到合江亭旁,在中国的爱情地标留下自己美好的回忆。听涛舫里记载着合江亭的历史,也见证着这里的繁华。
    芷泉路、一环路和府南河内的这片土地就是水井坊街区,是我不断见证巨变的城东的记忆。从酒文化到水文化,桥梁文化和亭阁文化,一直牵动着我的思绪。酒窖的浓香一直沁入我的心脾,让我在阳光的直射下感到眩晕,这就是成都,这就是曾经繁华的码头,这里承载了太多成都酒的记忆,太多成都古老的记忆。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仰望焦桐

下一篇: 儿子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