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三上陶老

来源:作者:刘连营时间:2014-06-06热度:0

    第一次上陶老是2009年的年底,在临近一个村庄外不远处的一片麦田地里,有一台钻机正在轰鸣作响。进入冬季的乡村原野,除了麦地里还能看出一丝绿色,整个大地已是萧条寂寥、寒意飘零了。
    向机长了解钻进的情况,他告诉我,打了1200米了,什么都没有,急死人了。
    翻开钻探编录,深度1230米。630米以上全是第四系,第四系用大白话说就是粘土,粘土里怎么会有矿呢?630米到1230米稍有变化,不过也只是颜色由褐黄色向紫色渐次变重了一些的泥岩、粉砂岩。钻进这么深了,还未打到基岩,难怪机长急得不行。
    三分量探管调试格值,校好地面磁场正常值,手持GPS导向仪定准井口方位,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开启,自动绞车带着探管下井,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我心里清楚,千米以上什么都不用管,这台钻机的命运在孔底,到底有没有矿,只有看探管从孔底传上来的是怎样的地质信息了。
    机长不想回村里住地休息,钻进测井工程车里非要等个结果。我告诉他,几种方法测完要大半天呢,他说,没关系,万一你们卡住了,我不还得来。我笑了,但愿一切顺利。
    这次测井,为了探管的安全,630米以上全用套管套住了,是不会有问题的。关键在出套管后下面600米长的钻孔里千万不能出事,否则不仅我们的井下仪受到损失,还可能使钻孔报废。尽管测井前我们要求机长用泥浆护了壁。
    在计算机屏幕上自动绘制出的测井曲线始终不停摆动着,出套管后,即刻变成了直线,这时,我开始有些紧张。在套管里,曲线跳跃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套管的磁性所致。出了套管,如果测井曲线能出现向外侧开口的反C型曲线那就太好了,说明下部有磁场存在,此时我心里也焦急的不行。
    我让操作员降低了绞车下井速度,眼睛一刻不停的盯着一个刻度点接一个刻度点绘出来的曲线。1000米整数关过后没有变化,1050米处没有变化,1100米处仍然还是没有变化。间距每20厘米采集一组数据,如果有异常那绝对是不会漏掉的。绞车深度显示到了1161米的深度时,原本直溜溜的平滑曲线突然有了开口,尽管是非常微弱的曲线特征。愈向下测,开口愈明显,我高兴的对机长说,看来,你们不用撤了?;ひ惶?,脸上顿时显出兴奋难耐的表情,下面有矿吗?我说,现在还不好说,但是井底出现了磁异常,这是应该可以确定的,可是不是矿体引起的异常,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推断。
    曲线下端反C形态没有收回到垂直坐标轴线附近,说明异常没有结束,据此我们向钻机提出了继续钻进的建议。离开机台后很长时间也没有听到钻机的消息,转眼就要过年了,想着年前可能不会再去了,却接到了测井的通知。
    二上陶老,一场冬雪刚刚落下,天气骤冷,钻机被厚实的深绿色的篷布裹了个严严实实,高耸入云的塔顶上,一面褪了色的红旗在凛冽的寒风里起劲的飘舞,发出刷刷的响声,那抹淡红醒目又灵动,是荒寂乡野里一道令人慰藉的风景。麦苗也被白雪这面看不见边的大棉被盖住快快乐乐睡大觉去了。只有我们这些干地质的似乎从来不知道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连过年也似乎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应该说,第二次测井,要更顺利,也更让人高兴。钻机为了保证钻探万无一失,重新调来了一台性能更佳的深米钻机,打起来顺风顺水,当然这也为我们顺利测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这一次由于只测新钻进的进尺部分,所以1200米以上全部用套管套住,只在出套管后从1210米刻度与第一次测井重叠处开始采集数据。
    第一次测井根据磁测及磁化率变化情况,我们建议再向下钻进300米,这样的推断,一是结合地质和岩性的角度分析,钻到基岩应该不会很远了,二是根据异常特征推断来看,再朝下钻进几百米,有矿无矿换句话说这个异常是矿异?;故欠强笠斐R惨欢ɑ嵊幸桓鲎既返慕崧哿恕?br/>    机长见到我们,忙说上次急急忙忙光干活,也没有请你们吃顿饭,快过年了,今天一定请你们喝酒,就算提前过年相聚了。
    我笑着说,现在哪是喝酒的时候,等你们真把矿打到了,我们来个一醉方休。
    机长伸出手,一脸诚恳: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我也愉快的答应着。
    1530米的新钻深度,300米井段的补充采集,我期待着奇迹的出现。测井组几个人都跃跃欲试,志在必夺。当井下仪探头出了套管,刚和上次测井数据曲线接幅,就像战场上的士兵听到了冲锋号,一个个屏住呼吸,聚精会神,生怕漏掉一个敌人似的,眼睛盯着数据和曲线的变化眨都不眨。
    数据值在逐步增大,曲线跳跃的力度和宽幅也在加大,这意味着异常的变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了。
    300米的深度很快测完了,曲线仍然没有衰减的意思。结合岩芯分析,虽然还未见矿,但是如果孔底确实有矿的话,一定很近了。也就是说,这孔钻井还要继续打下去,因为,或许机长和我们一样朝思暮想殷殷期望的的矿层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三上陶老是2010年的3月,热闹的春节已过,漫长的冬天也渐渐远离我们而去,陶老,那片广阔的乡野平原上已露出了微微绿色和暖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泥土和小草浑然一体的芬香味道。
    钻探深度打到了1806米,距第二次测定的深度又钻进了将近300米。我们依然采取上次测井的工作方案,从1530米深度接着测量,当计算机显示到1537米深度时,曲线突然像一支绷紧的弹簧,射出去又缩回来,如此反复,在纵坐标垂直轴线的右侧划出了让我久盼的突变型跳跃曲线。
    一切水落石出,是的,这就是矿了,就是一层厚厚的矿了,就是让机长既焦灼又纠结、既心存向往又怕落空失望的矿了。当曲线终于收回了最后一条弹出去的线段时,我也大致算出了曲线所提示出的矿层厚度:20米。
    20米的厚度,对于一座大型铁矿床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在我从事测井工作的多座矿山和工区,我曾测量出多处厚度超过百米的矿层。然而,我却想说,在陶老,在这个多少人不曾知晓的乡村原野,在第四系地层超过了千米的厚覆盖区,一群始终执着不已寻梦的地质工作者终于用事实证明了辛勤劳作的价值所在。这个意义早已超越了矿层本身。
    世界上多少事都有着完美无缺的对称性,就像我们测出的这条再平常不过的井中曲线。探头过了1537米后开始收口,逐渐平滑,向坐标垂直轴线靠近,接近1800米时就完全恢复到了1150米以上的形态,重新变成一个垂直的直线图形。它无声地告诉人们,一切都有了结果,一切也都画上了句号。
    三上陶老,带给我多少迷茫和思索,更有内心始终不曾放弃的执着。一阵兴奋过后,我回忆起第一次来到陶老时,冬天的序幕刚刚拉开,而我将要告别这片土地时,温熙的春天已经不可阻挡的到来了。轮回、复始、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这个世界不正是如此循环直到永远的吗?
    多少探矿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艰辛而一无所获,多少技术专家曾经对这片土地不可能有矿作出了凿凿结论??墒瞧谡饫铮本箨竦淖晖凡煌O⒌叵蛏铄涞牡叵戮蚪?,穿过第四系,钻进坚硬无比的混合花岗岩,那座矿层的芝麻大门终于推开了。
    安徽是一个矿业大省,可是却大都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在陶老,在一个显得那样清冷和偏僻的小村旁,终于可以在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涂上一笔,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偏远一隅,地壳一脉,从此也有了矿的踪影。
    机长没有爽约,在离开陶老的头天晚上,我们都彻底松开了蹦了几个月的心弦。那顿饭,我们觥筹交错, 推杯交盏,每个人都喝了个酩酊大醉。
    陶老是一个镇的名字,打开安徽省行政区划版图,是可以找到陶老这个地方的,尽管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小小的标注点。陶老位于临泉县内,临泉县属阜阳市管辖,阜阳市处于安徽省的西北角,也就是人们平常叫惯了的皖西北。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寻找一份宁静

下一篇: 游嵩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