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青岛市北的三条著名公路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4-06-04热度:0次
青岛建市,德日殖民者为了加强对城市的控制与发展,规划设计了多条通向内陆和崂山的公路,其中两条跨越现在市北区,一条是台柳路,一条是四流路,还有一条小白干路是全国解放后1958年修建。
最早的公路:台柳路是1903年,由青岛台东镇至柳树台(今属沙子口镇),是最早的一条公路。1928年版《胶澳志》有“台柳路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的记载。1898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为了其军事、政治及经济掠夺的需要,在青岛区(今青岛市区)兴办工厂,修建码头;先后在柳树台附近的山上修建了疗养院、德国总督别墅及德国大饭店等,供住在青岛区的欧州人疗养和玩乐。 在此背景下,台柳路的修筑便应运而生。有关该路的修筑年度及状况,《胶澳志交通志》有如下记述:“德人来青市道与村道同时并进,台柳路的修建与柳树台疗养院等的营造同步进行。柳树台疗养院(当时叫麦克伦堡,系由捐款最多之贵族名氏命名的)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9月建成后,当时的道路状况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国工程师史克耐尔编制《一条公路的改造和移动的预算》(见青岛市档案馆德文档案《自来水厂存资》),内称:“其中一部分已经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块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满投乱石后加以覆盖的,有的路段车道很窄狭,已不符合要求,它仅3.3公尺宽,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墙壁上,车辆是无法躲让的,该段作为走廊也非无危险,只能骑马安全通过?!背率龆嘀掷碛?,要求德政府批准进行改造。尔后虽未发现该路之施工区及竣工的有关资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德胶澳总督府日令第三条中有麦克伦堡房交通的规定:“自即日起弗理查德商行于每星期三、六下午一点自中央饭店及于每星期四、六下午五点自麦克伦登车出发”。每星期内有两次车往返于青岛市及麦克伦堡房,其费用属于政府及所辖单位,乘车者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币)。这说明1907年6月台柳路的改造和移动已完成,并投入营业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并有非营业性车辆行驶。台柳路全长为29 847.92米,面积约150 661.4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路线之长在当时居青岛及山东省之冠。德人修筑台柳路及柳树台疗养院、德国大饭店等建筑所占用的农田、山岚、河道等均无偿征用,且无偿调用台柳路沿线农民,在德国警察的奴役下,“压迫施行”。当台柳路筑成通车后,专供德国侵略者及其侨民游山玩水、休疗憩养、侵略军调动演习之用,根本不让华人行走。有时中国人推车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国人的车来了,必须立即将车推到路边沟里;而德国女人骑自行车在路上行进时,中国人也要赶快躲开,由此可见德国殖民统治之暴虐?! ?br/> 台柳路于1903年建成至1906年经过整修,使路基与路石有了改善。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只是维护通车,并未修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也只于1932年翻修了由保儿村至河南庄的路基路石,计长3 200米,线路由柳树台延长至北九水,桥梁也只改建了弹月桥及板房桥等少数几座。该路的养护,1933年《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中明确记载:“该路分两段,由两个乡区负责修养,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初由城建局负责养护,1962年青岛公路管理站成立,全市道路的修建与养护有了分工,市区道路由城建局负责,郊区公路由公路管理站负责。台柳路也分段由两单位养护,全线仍沿旧称台柳路,但公路部门所辖路段则划归青(岛)王(哥庄)、沧(口)沙(子口)、五(里岗)汉(河)3条路线内,不但改造和加宽了数座桥梁,对于路基也加宽到7.5米至12米,并先后全部铺成柏油路面,达到晴、雨天皆通车,成为一条为四化服务的重要公路。 这是青岛市修建的最早的一条公路之一,也是山东省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在全国也是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条公路”。 1970年翻建抚顺路至清江路一段,长1。3公里,宽7米。1989年,翻建了鞍山路至人民路一段,也铺装了沥青路面,台柳路起点改为无名小路,山东路往西改为西吴路,山东路往东改为东吴路,鞍山路到抚顺路批发市场改为哈尔滨路,抚顺路到李村仍为台柳路,李村往东改称为九水路,九水东路
小白干路:位于胶济铁路和308国道间,南北贯通,是进出青岛的主要干道,南起小村庄,北至白沙河,故称小(小村庄)白(白沙河)干路, 当时陆地上进出青岛的应该仅仅还有两条路:四流路(四方到流亭)、台柳路(台东到崂山柳树台),1935年,小白干路是一条蜿蜒曲折的乡村土路,从小村庄至夏庄,全长约13.8公里。青岛解放后,随着楼山新工业区的开辟,城市交通运输日益繁重,使四流北路的交通十分拥挤。为此,青岛市城市建设局决定将小白干路辟建为一条交通干道。1958年11月,小白干路工程指挥部对小白干路进行改建,总投资额224万元。工程南起杭州路,北至四流北路,新辟路基长17038米。工程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整体形变模量每平方米750公斤以上,采用就地取材的沙砾铺装12厘米厚低级路面。在地下水(地下渗流水)特高之路段,铺设泥结碎石路面,并作防水处理。其中,李沧路至四流北路一段路基长7074米,宽22米,面积155628平方米。路面宽14米,面积99036平方米。新建了3座石板桥,14座涵洞。李沧路至杭州路长10020米,铺设泥碎石路面宽14米,面积140280平方米,铺设黄沙路面宽12米,面积120240平方米。新建桥梁3座,条石涵洞20座,修筑雨水斗81座,拆迁房屋7045平方米,迁移电杆77根。该工程于1959年底竣工通车,成为市区北部又一条南北向交通干线,缓和了四流北路的交通压力。那个火热的文革年代,‘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将小白干路更名为大寨路,那个时候的‘大寨路’还是郊区,1966年8月,对小白干路土路部分进行临时沥青表面处置。工程自人民路交口起,到市管路段与交通局管理路段分界处止。全长2377.2米,铺装面积18503平方米,铺装路段宽度不等。其中,铺装宽度9米的路段,面积为11579平方米(包括旧路修补);宽度7米的路段,面积为6924平方米。施工中将部分路段的人行道垫高,铺以黄沙;车行道表面处置到沿石边,同时对边坡加以整理,安设沿石194米,工程造价38235元。至1971年,原铺沥青路面已出现破裂,且宽度较窄,不能满足需要。市革委投资419458元,于1971年6~12月对人民路交口至交通局管理路段铺装了沥青路面。施工时充分利用旧路面的有利条件,共分三种路面结构五个段落进行铺设。第一段自人民路至青岛铸造机械学校门前;第二段自铸机学校门前至原市政工程处东门;第三段由原市政工程处东门至公路站大楼;第四段由公路站大楼到终点与公路相接;第五段为人民路广场。第一段和第三段的路面结构为:以原路为基层,拓宽部分铺直径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上铺直径3~5厘米碎石厚6厘米,面层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第二段和第四段的路面结构为:在旧路上铺直径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上铺直径3~5厘米的碎石厚5厘米,表面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第五段以白灰土作基层厚12厘米,面层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该项工程共铺沥青路面53537平方米,铺6厘米厚的碎石层24518平方米,5厘米厚碎石层24688平方米,10厘米厚碎石层34113平方米,白灰土基层5027平方米,加宽路基填土方1万立方米,安砌沟石6920米。1985年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青岛市市政工程总公司计划,将公路站大楼至山东路一段进行翻修加宽。施工路段全长1350米,宽14米。铺设沥青路面19435平方米,铺黄沙人行道路面5360平方米,安设管道101米,砌筑检查井5座、雨水斗18座,砌乱石边沟567米,浆砌乱毛石990立方米,工程结算总值726940元。该工程由青岛市市政工程总公司设计室设计,市政总公司第二工程队施工。1985年10月1日开工,11月30日竣工。1989~1990年,小白干路陆续拓宽,由14米拓宽至27~30米,铺装混凝土人行道板3640平方米。1999年,适逢澳门回归、祖国50年大庆,借“重庆”这个名字寓意“双重大庆”。小白干路正式更名重庆路,因为整条路很长,分为南、北、中三段。
四流路:四流路与初期有所不同,它的起点不在是四方,而是四方北岭,它的终点也不是流亭而是娄山,全路被分做了三段,从四方北岭至胜利桥叫四流南路,这条路上有大小水清沟、盐滩两个村庄。德国人在沧口建了缫丝公司,日本人在青島也建有一批纺织厂,又在水清沟建了丰田铁工厂,为纺织厂修理机械,生生产零配件。1946年丰田铁工厂改为中纺公司青島第一纺织机械廠厂,解放后叫青島纺织机械厂,几次扩大厂房,为当时青島四方之外的第二大厂。 四流南路有两个纺织厂,一为1935年建的丰田纱厂,初期有日本职员73人,中国工人2000人,有纱绽4.45万枚,织机600台,解放后为国棉四厂。一为上海纺织株式会社,亦称上海纱厂,建于1934年,初期有日本职员54人,中国工人2254人,有纱绽4.79万枚,织机800台,解放后为国棉五厂。 几个工厂都有铁路专用线由沙岭庄车站延出,所以在大水清沟与沙岭庄车站建了一条大沙路。解放后这里才建了一座胜利桥,郑州路上建成了化工学院,今为青島科技大学,从胜利桥北至德江路为四流中路,1921年大马路应运而生(现四流中路)。解放前,沧口、东镇、市里是有名的三大地方,孩子们为到过沧口而炫耀。大马路两旁的店铺,直到现在也没有大的变化,从国棉六厂路西边自南向北,化工店,绸布店,万香斋饭店,沧口交电,同仁堂药铺,派出所照相馆隔得很近旁边还有竹器店和交通队。对面是22中学,是青岛3中的前身,始建于1945年,原名为“青岛沧口中学”,是当时仅有的三所公立中学之一,1951年增设高中部,1956年迁出四流中路。往南是沧口邮局,至今还是原来的面目,穿行昔日的老沧口(沧口”之名,由“仓口”演变而来。据考证,明朝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在《地方事宜议》中提出,即墨地瘠民贫,宜开放海口,进行南北海上贸易。于是在即墨境内开放了青岛口、金家口、女姑口、沙子口和仓口。那时崂山道院上下清宫自海西购进粮食均在现在的沧口沧台路南端的??谧靶?,因购进量较大,为妥善保管,还在岸上建储粮的仓库,称为“粮仓??凇?,简称之为“仓口”。据说这就是沧口名称的由来。)。沧口过去因交通不便形成青島一个卫星城,沧口人到青島如同到另外一城市。四流中路中间一段曾叫沧口大马路,是沧口的商业中心,各行商店均有。 四流中路也有两个纺织厂。一为钟渊公大厂,是上海制造绢丝株式会社的青島分厂,初期有日本职员143人,中国工人3400人,有纱绽4.22万枚,织机865臺,解放后为国棉六厂。一为富士纱厂,初期有日本职员26人,中国工人1800人,有纱绽3.14万枚,织机600台,解放后为国棉七厂。 由德江路至娄山为四流北路。1957年青島进行城市规划,在板桥坊至白沙河之间规划为青島市工业区,开建了钢铁厂、化肥厂、农机厂,并规划了道路,由于大跃进和1960年,这一规划最終沒有全部实施。原四流路后来改建,新修娄山至钢铁厂门前的一段路为四流北路,而原有一段至流亭的老路做为重庆路的一部分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