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经纬织出的母爱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4-06-10热度:0

厢房里一架织布机,已经赋闲多年,父亲嫌其碍事,几次将欲淘汰。母亲总说“此话免提”!还每每唠叨:成物不可毁,清一色的槐木料呢,连一个钉子都没用!
  这架织布机木纹古朴,各个部件完好无损。它是母亲当年出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之一,和母亲朝夕相伴七十余年。在物质匮乏的年月里,是它用不知疲倦的机杼声,为家人织出了床上铺盖身上衣。故而母亲视它为心爱之物,外人欲购,贵贱不卖;家人欲弃,死活不许。
  前些日子回乡,未进家门,机杼之声竟先盈我耳。踏进厢房,但见母亲正踏着织布机穿梭织布,几位婶娘在一旁有说有笑。原来是母亲和村里的一拨老太太几番发动,让街坊四邻闲置的织布机又欢快地“吱扭”起来,以使乡村老粗布复苏,满足现代人返璞归真的需求。城里长大的女儿天生好奇,对这个会织布的“木头机器”莫名其妙。她换下奶奶,坐在织布机上央求学习织布。她那笨手笨脚穿梭引线的姿势,梭子几次失手掉地的窘态,惹得几位老人家笑得前仰后合。
  在充满乡音乡情的说笑声里,我的思绪逆时光隧道疾行,一下回到了童年的乡村。绿油油的棉花地里,母亲和父老乡亲在整枝打叉、中耕除草、施药灭虫。队里的晒场上,一箔箔棉花先是摊开一片片白云的世界,继而堆成一座座银山。昏黄的油灯下,奶奶和母亲各摇一辆纺车,在嗡嗡地绩棉纺线,锭子上的线穗渐渐长大。秋天的庭院里,母亲和婶娘们一起烙饼浆线,那烙饼的麦香味令我垂涎欲滴。浆线干燥后,再经过络线、经线等一系列工序,直到她们用巧手把长长的经线卷放在织布机上,分理于篦杼之间。风清明月夜,母亲夜以继日踏机引梭,织出一匹匹柳条布、花格布……
  记得我结婚时,一天晚上,母亲打开一口旧箱子,把她压箱底的一大摞土布抖露出来。她微笑着说:这些东西虽不是啥稀罕物,比不上太平洋印花床单,但却是地道纯棉。做床单被里,温暖柔软服帖。用旧了还可以给小孩儿做尿布……母亲一席话还未说完,我的眼眶便潮湿起来。这普普通通的老粗布,经纬间织进多少温馨的母爱??!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木兰诗》的低吟浅唱里,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一连串光影蒙太奇。不过镜头中的人物已不是花木兰,而是我满头银发的慈母!她一边穿梭织布,一边哼唱着豫剧《花木兰》的悠扬旋律……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