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鼻祖—猗顿
来源:作者:wubin时间:2014-06-10热度:0次
春节和同学在故乡的土地上游走,提到王景、王寮村庄的名字,我就不由自主想到古代的商界奇才猗顿。在老家县城,猗顿无疑是至高无上的,人们谈起来就滔滔不绝。
猗顿约于公元前480年出生,是春秋末鲁国人,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史载他“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种地养蚕都不行,不是务农的料。当时还没有实行科举考试,或高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想要改变穷苦的生活,不是做官就是经商。要想做官,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背景,猗顿只是一个布衣,只有通过经商来摆脱贫穷。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猗顿抱负是远大的。
猗顿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既然要经商,就要找一个领进门的好老师,那就是陶朱公。当时从越国辞官来到鲁地的范蠡,自称陶朱公。上将军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泛舟而去,来到现在山东陶县一带。他三次经商创业,三次散尽家财。所以猗顿求教他,是绝对幸运的。陶朱公毫无保留地告诉它如何快速致富,创造财富。陶朱公接见了他并授他八字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盃肌?,就是“母畜”的意思,泛指牛马猪羊驴鸡等的母牲畜。
的确,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世界级的大富翁。他们有因为贪污而致富,如和珅等;有依靠皇权致富的,如邓通、梁冀等;有的因为抢劫致富,如石崇、成吉思汗;有的辞官从商致富,如范蠡;有的因祖上留下巨额遗产致富,如巴清寡妇、卓王孙等。这些人在很短的时间,积累了很大的财富,并显赫一时,为世人所关注。但我最喜欢我这半个距今2500年的老乡猗顿。因为他是没有任何的政治背景,没有父辈的帮忙,完全是靠白手起家的人,连司马迁都把他与他的老师陶朱公相提并论。这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光荣!
要按照老师的八字方针执行,快速致富,就要有好的地方来进行创业。而且,猗顿是没有资本的,别的生意是无法进行的。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向西而去。此刻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猗顿漫无目的地来经齐国过郑国到了魏国的郇阳。郇阳就是故乡临猗古称,汉朝孔鲋《孔丛子?陈士义》说:“猗顿兴富于猗氏,故名猗顿”?!扳⑹稀本褪撬诠氏缤O卵懊俚慕挪?,发家致富的地方。故乡的这块地方,南倚中条山,北枕峨嵋岭,涑水河从中间流过,归流黄河。猗顿定居的地方就是我们县里牛杜镇的王寮村附近。这是猗顿独到的眼光,使他扬名寰宇。这里也因为猗顿的定居发家,而称为“猗氏”。
猗顿本姓王,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其本名反被人们忘记了。现在的故乡县城牛杜镇王寮村、王景村、王建村就是他的三个儿子王寮、王景、王建在此发展他们的事业,繁衍生息,而形成的三个村。听同学说,王景村王建村的人都称王寮村的人为“大哥村里的人”。
看到这块美丽的地方,猗顿停止了匆忙的脚步,他选择了和他的老师陶朱公相似的致富环境,郇阳和陶地有着惊人的相似?!拔鍫肌奔次逯帜感螅耗概?、母马、母猪、母羊、母鸡。按照老师的意图买来许多母牛、母马、母猪、母羊、母鸡。真是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倒羊圈墙”、“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猗顿就是依靠这种经营理念,捞到了他白手起家的第一桶金,资本得到不断积累和扩大。猗顿毕竟是个文化人,与其他牧民不同,他很快钻研出放牧的诀窍,摸索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猗顿率领他的三个儿子王景、王寮、王鉴大干快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鸡猪满圈、骡马成群,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他的儿子们帮他管理这个大的公司,成为各个部门的头头,一个大的家族企业就这样迅速发展起来。完全和他的老师范蠡的发展模式一样。
《孔丛子》曰:“猗顿……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br/> 当然,猗顿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养“五牸”只能使他脱贫,而致富还要有其他的致富手段。他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放开思路,放开手脚,放开经营,又以“兴三园”之道投身于杏、桃、桑为主的林果产业。在王寮村的东、西、南三面分别建起桃、杏、桑“三园”,村里一直流传着“东桃西杏南桑园”古老说法。猗顿在村东建立的桃园面积最大,占地27公顷,品种也达到100多种,有早熟的“五月鲜”,有晚熟的“八月桃”。在村的的西边他开辟了杏园,这些在当时来说是新品种的杏,个大、面光、色艳、皮薄、肉厚、汁多、味香、醇甜爽口??蠢次业墓氏缬兄种菜拇?,现在每每从外地回故乡,刚进入临猗县,就有一个牌坊,上面写着“坡上苹果坡下枣,半坡石榴长得好”。秋季走在故乡的田野,处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猗顿的“兴三园”最后就是在村南种植了桑园,好的丝绸必须好的蚕茧,好的蚕茧必须要好的桑树。他从鲁国运来好的桑树品种,培植幼苗,以供人们来购买幼苗。在猗顿的年代,还没有棉花,物质还不够充足,蚕桑丝绸制品是达官富人们才能享受的到的。在这里广泛蚕桑被猗顿推广,也增加了人们致富的门路。现在在黄土坡地的一些地方,还有桑树的种植。我小的时候,还看到邻村的许多人家养殖蚕桑,这是猗顿留给我们的丰富财产。
靠养殖和种植,猗顿只能达到“小富”,他还是把老师教给自己的思想发扬光大。既然拥有了雄厚的资金,就要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制盐贩盐成了他投资的一个新项目。这可以他的老师陶朱公经营的一条老路,在陶县,制盐用的是海水,而在临猗制盐就是靠盐池的水。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道:“猗顿用盬盐起”。盬:古盐池名,今山西省临猗县南部,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运城的盐池可以佐证。是的,如果仅仅靠畜牧业等他很难成就富比王侯的光芒,正是食盐业的兴起,才使得猗顿大展雄才,发挥出其超人的商业天赋。为了加快出盐的速度,他发明了垦畦晒盐法,大大缩短了出盐时间。为了加快贩运速度,他饲养的牲畜就是最好的贩盐运输工具。从今天的运城市盐湖区磨河村进入中条山,有一条通往平陆县的张店镇御牛坪村的古道被开发出来。这条古道就是猗顿从事盐业运输所开辟的运输专线,叫“盐坂道”,又叫盐坂古道、虞坂古道。这条古道上,当时发生许多动人的故事,如伯乐相马、假虞伐虢、唇亡齿寒、按图索骥等著名的历史典故,这可是猗顿为这些文化遗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还是别出心裁,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把盐贩买到西边的秦国,甚至更远。据乾隆《临晋县志》卷六记载,这条盐运河从河东盐池起,通于五姓湖,又从伍姓湖至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之孟明桥入黄河,遥遥百里左右。只是因黄河泥沙淤塞渠口,最终未能使用。
在贩盐的同时,猗顿看到了更大的利润市场,那就是珠宝。比之于老师,他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向西的运输队,经秦地,通西域,每送一次池盐,必带回那里出产的各种各样的珍奇宝物,换回许许多多的珍珠玛瑙玉石。他顿时眼光一亮:原来珠宝业的利润更大啊!于是他又开始涉足珠宝业,钻研珠宝业。俗话说,熟能生巧。功夫不负有心人,不长时间猗顿就成了珠宝业的行家里手。久而久之,猗顿经营珠宝的名声与其大盐商一样齐名,人们纷纷来此购卖珠宝,一时,猗顿的珠宝产业也一跃而起。就此,猗顿借势发力,沿各条运输线路设立了50多个珠宝店铺,形成现在的连锁店、加盟店、子公司。这些连锁店甚至开到了齐、鲁、燕、楚等诸候国,大大拓展了猗顿珠宝的“国外”市场?!痘茨献?汜论训》记载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抱朴子?擢才》记载说:“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此时猗顿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赞比王公,名驰天下”,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汉代《盐铁论》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猗顿成了彻彻底底的富人,但他并没有“为富不仁”,而像他的老师一样做了许多慈善事业。猗顿的慈善主要体现在“济民、开荒、疏河、挖井、急公”十个字上。济民,猗顿在王寮村东,建造了一座座寮宅,设立了灶堂炊具,备齐了米面。遇到天灾年景,他将自己积攒的粮食分发给灾民,放粮舍饭,带头赈灾。至今,在王寮村西南处还保留着“饭家巷”的名称??模?500多年前的古郇瑕大地,水泽面积很大,杂草丛生。猗顿将畜牧区限制在盐碱水泽地带,把优良的黄土地划归为农耕区,实行垦荒种粮。他组织人力控碱改良土地,并按地域分布打井灌溉。同时,多方召回因灾荒和战乱而流散的人群,分点建立家舍,以农耕种植为业。疏河,古郇瑕有条涑水河,亦称涑川,源自绛县委葭谷,经夏县、安邑,向西南通过蒲州,流入黄河。这涑水河平时水流很细,山洪暴发时却涨溢泛滥,常常冲毁田地村庄,也常常使盐池被淹。为此,猗顿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疏浚河道,加固堤岸,治理源头,增修河渠,不仅保障了农田灌溉和畜牧用水,还保护了盐池,使农、牧、盐三受益。打井,常言说:“吃水不忘打井人”。王寮村洪果寺院内有眼水机,清澈见底,水味甘甜,水源旺盛,这眼井就是猗顿当初挖的。很早以前,王寮村一带是个咸水湖泊,大禹治水后,湖水退去,井内水却还是咸水。猗顿看到乡民喝了咸井水后,骨骼变形,牙齿发黄,就出资带领乡民打了这眼深三丈的甜水井。急公,猗顿所处时代,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灾荒不断,民人贫困,国力不支。猗顿毅然将自己的钱财奉献给国家,并多次把骡马送给军队使用。
后世对猗顿总结为“三立”,即“为国立功,为民立德,为己立言”。为国立功,体现在他急公奉晌;为民立德,体现在他济贫扶弱;为己立言,体现在他著书立说?!逗亲?解老篇》:“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彼得麾⒍僦灰殉罩旃?,并可与王势并提。
猗顿最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拔鞯稚H?,东跨盐池,南(中)条北嵋,皆其所有”、“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这是令人羡慕的成就。
站在猗顿的墓前,财富让他为世人敬仰,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普通民众。他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依靠多种经营,影响着山西商业,以致山西以后兴起的晋商,成为一代鼻祖。他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会把各种生意做的风风火火。他是一个善于捕捉商机的人,看到西域的珠宝生意能产生很大的利润,他就毫不犹豫介入,并得到同行的认可,而且成就也远过于其他的商人。
北风刺骨,我站在“猗氏古城”的遗址前,那两千的城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高大的城墙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一层层夯土分明昭示着岁月的沧桑,随风摇曳的酸枣树仿佛告诉人们这里一千年前曾是一座美丽而繁华的商城。岁月静静过去,消逝的不仅是时间,还有这里曾经的辉煌。因为经营产业的扩大,才是猗顿能召集许多人在这里定居,从而形成一座城。现在故乡的县城名字里还有一个“猗”字,那是对猗顿全面地肯定和追思。岭前岭后,全是果树,在秋天里散发着浓浓的果香。那是猗顿留给我们的致富启示,也是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
生活在异乡,故乡如影随形。与朋友在一起,总自豪地谈起故乡,毫不顾忌黄土地的贫瘠,因为那是猗顿发家致富,扬名海内外的地方。收到同学从家乡寄来的苹果等土特产,拉近了我和故乡的距离。老乡聚集在一起,一起怀念我们生活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自豪的事根源来自猗顿和他创造的辉煌。
因为猗顿,所以自豪;因为猗顿,在别人面前对故乡侃侃而谈;因为猗顿,常常思念故乡。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