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文殊坊
来源:作者:wubin时间:2014-06-16热度:0次
在成都生活了二十年,却是第一次到文殊坊。在读大学的时候,以为大学毕业后要离开成都,就把这个城市逛了个遍。造物弄人,我却留在成都工作。文殊坊是在2006年国庆节才修建好的,自然当时没有享受过。大学同学从石家庄过来,同时邀上今晚能看到的稀疏的星星,走近了文殊坊。
刚下出租车,夜晚的文殊坊像一位端庄内秀的美女,含情脉脉迎接我们的到来,它守住成都的美好记忆。
夜晚的文殊坊要比白天漂亮很多,一到晚上空旷的路边也有人摆起摊来。文殊院躲进了夜色只能勾起二十年前的记忆,街面的彩灯复制着这里的古意,川西民居建筑散发着浓浓的蜀味,火锅店的热闹场面充斥着晚意,孩子滚着铁圈牵动我儿时的记忆,一座牌坊留着刘文辉的笔迹。
文殊坊是一个美食小吃城,有勾魂铺盖面、夫妻肺片、串串香、怪味面、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韩包子、伤心凉粉、三大炮、南充米粉、白家肥肠粉、川北凉粉、军屯锅盔、冻糕、叶儿粑、腊肉粽子、甜水面、油茶、三合泥、驴肉鸵鸟肉串、煎饼果子、豆花面、王婆荞面、牛肉焦饼、张飞牛肉、宜宾燃面、毛血旺、芙蓉豆花、夫妻抄手、豆腐帘子、天主堂鸡片等等。和同学吃了几个小吃,都喊饱了,只有信步在街面上了??慈死慈送疵琅缭?。
前面还是寺庙吗?“爱道堂”几个字让我心中产生了嘀咕。时空流转,沧海桑田。当我们的视线越过千年历史,转向中国西部人杰地灵,文茂物丰的古蜀成都,我们会看到,在今天充溢着现代气息的成都市区北,竟然有一座历经风雨沧桑,宏愿不渝的大爱道精神道场——十方爱道念佛堂。 据《成都县志》记载,爱道堂始建于明初,原名圆觉庵。清乾隆八年(1743年)和咸丰八年(1858年)均有培修和增修。是时,殿宇清雅、宝像庄严,殿中供有观音大士和十二圆觉像,其时,圆觉庵颇具规模,附属建筑延及整条街坊,清末民初皆由比丘尼住持。民国十七年(1928年),始由省佛教会接受管理,更名为四川省十方爱道念佛堂(简称爱道堂)。更其名者,意谓:十方,空间无界,圆融一体,尽虚空界修行者皆纳入佛陀悲愿本怀,非子孙私庙。爱道,尼众仰止之处,追功感德,不忘大爱道之慈悲爱佑、无我忘私。
文殊坊有最地道的川西民居。像许多四川古镇一样,彰显着古老庄严。巴金祖父李竹西的李公馆、爱道堂主持住宅、镖局传人的马家花园以及贾公馆和胡公馆五个古老的院落在头福街和文殊院巷之间的“成都会馆”片区中恢复,使这里成为一座川西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同时,这里到处渗透着老成都的民俗风情,成为成都城市记忆的汇集之地。川西民居建筑造型丰富,线条简练的磉蹬(柱?。⑻翳?、撑弓、吊瓜、雀替、挂落、童柱、驼峰、垂鱼、雕刻精美的照面枋和连珠板,拴马桩、抱鼓石、门龙、门神、各种形式的雕花门窗和屋脊花饰应有尽有。经过4000多年的历史沉淀,传承至今,形成了这里独具特色的川西民居。
文殊坊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代都市生活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上升,古玩、字画鉴赏,品茶、茶香袅袅中与好友对弈。文殊坊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商店,商店中出售的多是佛教用品,也有一些工艺饰品甚至珠玉宝石之类。门口进出多有门槛,我们体验一下扶着门框跨进跨出的感觉。店中商品除了藏香佛经,还有笔墨纸砚,蓝田美玉,木雕根艺,丝绸锦帕,茶具屏风这些让人觉得雅致的工艺精品。说到工艺品,不得不说说刺绣,除了一些店铺陈设的刺绣成品,在大街中央,还有一处透明玻璃房建筑,里面有数名身着旗袍的美女绣娘正在一针一线地共同完成一幅巨大蜀绣作品。题材也很新颖,以前蜀绣从来没有绣过地图,并申报基尼斯世界纪录。除了蜀绣,还有蜀锦,蜀锦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殊坊的蜀锦名店为金石轩,这里的蜀锦丝质柔软,绚丽华贵。这样的蜀锦在汉唐时候,是四川向朝廷进贡的贡品,以及朝廷对王侯贵族的赏赐品,蜀锦名贵,其价如金。
一个院落中传来李伯清说的评书,我给同学说去听听四川的评书。同学羡慕地望着我说,当年就不该离开成都。我开玩笑说,想就移居到成都吧。同学笑着没有作声,成都把我们的大学生活联系在一起,当然是美好的,因为回忆总是令人难忘的!眼前的文殊坊目前就代表我们那时四年的美好生活。
走累了,狂累了,同学说回去吧。他感叹说:成都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文殊坊就是成都的浓缩版,尤其在这迷离的夜色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