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永远是春天
来源:作者:彭成亮时间:2014-06-11热度:0次
2014年6月9日,有几位我以前地质队的朋友来荣昌公干。感谢他们还记得我,与我们领导谈话时多次提到了我,因而领导安排我与他们共进午餐。席间,我的地质队的朋友有些感叹时下地质工作不太受重视,不太好做,很是无可奈何的样子。我说这要看时代背景,比如建国之初,地质工作就受到了特殊的礼遇。为此,我还专门给他们讲了一个铀矿进中南海的故事。
1954年春夏之交,当地质队员在广西找到铀矿标本并送到地质部机关大楼时,地质部副部长刘杰立即拨通了周总理办公室电话,消息即刻就传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马上叫秘书打来电话:“你们马上带着矿石来中南海汇报,马上!”毛主席是在自己家中客厅里接见刘杰的,应邀来看铀矿标本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毛主席拿着仪器放到矿石上绕来绕去,详细询问矿石发现的经过后,十分高兴地对在座的人说:“我们的矿产资源还有很多没被发现,我们很有希望!中国这么大,要找,一定会发现大量铀矿?!彼笫忠换樱呱档溃骸拔颐且欢ㄒ阍幽苁乱?,一定!”矿石进中南海,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地质工作者的最高褒奖。许多年后,刘杰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激动之余又心存遗憾:“当时也不大懂核放射和核污染问题,不但自己用手去触摸矿石,还把它直接放到了主席的办公桌上……”
朋友们听我讲完这段故事,颇为惊讶,以为是一个传奇。知道得那么多、那么细,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我说去年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大地文学》特别刊登了一篇叫《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与新中国地质事业》的深度纪实,我是看了那篇纪实文章之后才知道的。但他们又问我对于那些情节何以记得如此清楚。我说原因很多,有我对人民领袖的崇敬,有我对地质工作的无限热爱,还有就是我与那篇深度纪实的作者、《大地文学》的主编李约汉老师有一面之缘。
那是2008年秋天,我到哈尔滨参加全国国土房管系统新闻业务培训学习,那次学习汇聚了许多的写作名家、高手,令我惊喜而又惶恐不安。期间还有个日程安排,就是到太阳岛上游览。那日天空晴朗,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自然想起了那首想要放声歌唱的经典老歌——《太阳岛上》,当时大家的心情特别好,都争着与李老师合影,有说有笑的。李老师无疑是我们这个界里、这个圈内的明星大腕了,我虽有与之合影的强烈愿望,终因性格使然,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便默不作声的在一旁观看,这反而引起了李老师对我的注意,他竟向我走来,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是从九寨沟马脑壳金矿来的。他大为惊讶,倍感亲切,连声说了好几个了不起,还说他十多年前曾经去马脑壳金矿采访过。他告诉我,建国以来,地质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地勘单位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先是比较单纯而又非常艰苦的地质找矿工作,后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对市场的竞争,地勘单位又涉足矿业开发领域,马脑壳金矿就是全国勘查开发一体化的一面旗帜,非常了不起。李老师认为,无论世事如何发展变化,他总结了一条,即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资源作为支撑,经济越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就越强。所以他坚信一点,就是地质工作没有尽头,永远都是春天。李老师还感叹地说,成绩属于过去,现在地勘单位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他鼓励我要多写一些野外地质队如何进行艰苦创业方面的宣传报道。他还不断地向我询问了马脑壳金矿公司的发展情况和汶川“5·12”大地震对公司的影响,我们便就此谈了许久许久。末了,李老师主动提出与我合影。我受宠若惊,我为李老师的和谒可亲深深感染,深知这是李老师对来自大山深处一位普通地质员工的爱护和鼓励,真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矿山人的骄傲和光荣,让我对地质工作的前途更加充满了信心,从此对李老师有了一种特别的好感,因而对于他的文章,我往往要复读数遍,细心品味。后来,我虽然因工作调动而离开了地质队,回到了荣昌国土房管局,但我依然深信着李老师说过的那句话:地质工作没有尽头,永远都是春天。
讲完这些经历,朋友们对我的话更是深信不疑。于是我们喜笑颜开,举杯共祝:地质工作永远都是春天。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