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青海路饭店与卯子工的渊源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4-06-20热度:0

    青岛有许多百年历史的大饭店,如:青岛咖啡,春和楼、聚福楼、三盛楼、谷香村等等老字号,但是,在青海路却有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平民饭店,青海路饭店。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青海路饭店的锅饼、油条、甜沫最好吃,我经常在青海路饭店的厨房门口,看那伙计轻快地拉着风箱,火苗不时地窜出灶口,灶上有一个大平板铁锅,大师傅把做好的圆圆地面饼烙上铬渣便用一个长长的铁火嵌把饼放到炉膛里,等十分钟左右,那锅饼就出炉了,那味道堪称一绝,麦香,内软,皮脆,喝一碗甜沫(玉米面粥)加萝卜咸菜,就是好吃。
青岛是沿海城市,许多物资都要通过港口码头和火车站进行集散, 青海路离大港码头“石炭线”货场近,又是来“石炭线”运煤炭的大车的必经之路,所以,那时的青海路是旧社会最地层人们聚集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青海路饭店附近上有“人市”,码头装卸货没有固定工人,佣工老板每天到这里雇佣“卯子工”,就是干一天算一天的临时工,大多数是只凭力气不须技术的壮工。清晨人群聚集,佣工老板来挑选。码头装卸工是需求最多的,所以打码头“卯子工”的就近住在青海路饭店开的马车店大炕,一个人一个半头砖当枕头。饿了,买个大饼加咸菜。
从德国侵占青岛后,在修建港口和胶济铁路期间,地排车是运送沙、石等土建物料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1904年,德国胶澳殖民当局颁布《营生执照章程》,规定“凡拉货之车、二把手小车、东洋车、自行车欲在青岛内界各处谋生者,均宜领有营生执照”。从这和时期,地排车纳如管理渠道。20年代,随着青岛回归辟为商埠,码头运输量骤增,青岛的地排车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据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记载,这个时期“市内大车1460余辆,洋车2500余辆;大车三人共挽,洋车多属二人昼夜替班”。30年代中期地排车达3000辆,至解放前夕,超过5000辆。
  由于青岛丘陵,上坡下崖,那时候机动车很少,运货主要靠“地排车”一人拉一车,一般载一千斤,平路没有问题,遇到上坡就拉不动,要靠雇人“拉崖儿”或两人“盘”车,因此,各个煤店和企业都有地排车和专业运输人员运输煤炭。 
  我的童年时代由于家庭子女都比较多,大部分都到青海路附近的陡坡前拉崖,闲暇时间也到“石炭线”那里的海边去挖蛤蜊,去青海路饭店吃一碗清汤面。 
  当时“石炭线”到市里运煤大都要走两条路,一是从四方杭州路、经孟庄路,过昌乐路后走整条青海路。二是由普集路过铁路,经新疆路、冠县路,到莘县路西行或由河北路、山西路过铁路南行。当走到孟庄路,华阳支路,利津路,热河路,等上崖处都得雇人拉崖。
由于青海路离“石炭线”货场近,又是来“石炭线”运煤炭的大车的必经之路,所以,那时的青海路是旧社会最地层人们聚集的地方。 
    那个年代有一个谚语:“五子行业下九流,低三下四难抬头,活者难以进族谱,死去祖坟都不收?!闭馐导示褪嵌跃缮缁崧胪饭と饲罾У匚坏男凑? 
  在那个年代,在现在的青海路饭店附近,“人市”的许多工人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石炭线”装货和卸煤炭,全身黝黑,到夏天中午时分,汗水在脸上流,把煤粉冲成小沟。一看就知道他们是码头的卸煤工。
由于我的家离青海路很近,兄弟姐妹比较多,妈妈经常让我去青海路饭店购买锅饼,有时候拉崖结束也去买一个锅饼带回家。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青海路经过了几次改造,但是,那个饭店的位置还在那里。只不过换了主人,破旧的马车店变成了高楼大厦,为周遍居民服务的饭店旅社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