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631弄
来源:作者:许桂林时间:2014-06-22热度:0次
631弄在上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类似石库门那样的老弄堂。它是原上海军工企业101厂的家属居住区。101厂是随解放军南下从南京整体迁到上海的。在文革中曾因为武斗死过人而一度在上海滩很有点名气。631弄也就跟着出了点名。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那里度过的。
631弄建立于五十年代。它建在闸北区地盘上,隔着沪太路却是普陀区了。我家搬进去的时候,弄内有十几幢青砖红瓦的三层楼房,有七八条冬青树环绕的水泥小径,还有一汪清澈的小河从南面流入苏州河,环境既清静而又优雅。101厂重视教育,当时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弄内建了职工子弟小学。也许是从南京迁过来的原因,631弄的孩子们语言很特别,都是带着变了味的南京腔,被人称作“631弄话”,多少年来很为苏北人和上海人不屑。
那时候的631弄应该是市区和郊区的结合部。它所在的沪太路和中山北路口每天都聚着一些拉客人的三轮车。车夫基本都是苏北人,为人善良真诚,从没听说有宰客的现象。一直往北经过庙头等地,就是大场飞机场了,每天都会有军用飞机从上空隆隆的飞过。上面的标志清晰可见。往东是一大片坟地,再往东就是闸北公园了,同盟会创始人宋教仁的墓就在那里。小时候不知道葬的是谁,常在那里嬉戏打闹。南边的小河里有小银鱼游弋着,阴雨天时小河的上空会出现很多翻飞的小蜻蜓。弄内还有一大块足球场大小的空地,孩子们常在这里踢球和打闹。
也许父辈们都是在军工厂的缘故吧,631弄的孩子们自成一系,很少和外界的孩子们交往。又也许父辈里有不少打过仗的军人吧,631弄的孩子们很独立也很倔强。摔跤打架是家常便饭;玩军事游戏是每天的欢乐;喷的水枪、滚的铁环、抽的陀螺等等,都是自己做的,很少有人家去商店买现成的玩具。
631弄的家长们每天在军工厂忙碌,不太理会孩子们的学习。他们相信职工子弟小学,那里都是101厂派来的大学生,挺会教书的,学生也用功。631弄的孩子常被外界戏称是“散养的”,但孩子们事实上每年考进市、区重点中学的还真不在少数。也有不少成了今天全国各类行业的大师级人物。
夏天的傍晚是631弄最有色彩的时光了。树上的蝉一个劲的鸣叫着,夕阳还没有完全下山,整个里弄基本上都被各色的凉床挤满了。凉风轻轻的抚着,天空有流星划过,远处的坟地飘着磷火。那时候我喜欢听大哥哥大姐姐讲莫须有的妖魔故事直到夜深。直到什么时候睡着了带着一头露水被父亲抱回家。
上海一天天的在发展,人口也一天天的在增多。到后来,631弄里的冬青树没有了,小石条路没有了,河没有了,大空地也没有了。人越住越杂,三层楼也变成五层楼了。文革来了,631弄的家长们分了两派,每天打打闹闹。孩子们倒没有受什么太大的影响,只是总觉得心里面从此就有了隔阂。到了我插队的那一年,职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毕业走完了,最后连小学校也没有了。
今天,631弄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楼与楼之间挤挤挨挨的,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人了。而631弄的外部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条沪太路被现代化催生得宽敞、繁华而热闹。到处是一片喧嚣和浮动。岁月过去了四十多年了,631弄也早已是物是人非。有时候闲下来我会想,我的那些小伙伴们今天都去了哪里?还真的很想念他们!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