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小暑与扇子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4-06-22热度:0

   ‘节到小暑进伏天,高温低湿呈伏旱’。60年代的农村,因那时候因受计划经济的限制,没有现在的风扇和空调;这个时候农家人自己编织的扇子便派上了用场?!吧茸佑蟹?,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小时倒背如流的扇子谚语,至今还祥记于脑。乡村的夏天,蒲扇那是个绝对很宝贝的东西。不是说其珍贵不可多得,而是它的方便和轻便,热的时候当扇子,累的时候当垫子。空调、电扇随是好东西,但不能随身携带,不能背着挎着去串门,还得用电。鉴于这些原因,蒲扇依然是农家人的夏季首选。因为我们家十几口人,每年夏天娘都要到集市上买来几十把新的蒲扇,削去扇柄上硌手的部分,再用布条给扇叶四周“缝”上边。这样就不容易损坏,也不会被毛糙的边缘扎伤手。夏天的扇子——人人喜爱。至此,一把挺括硬朗的蒲扇便开始伴入自己的角色。蒲扇的风来的温柔自然,即是消夏‘专利’也可以“噼啪噼啪”地拍打蚊子、苍蝇,既显得风雅又实用。 
   六月六、挂锄钩。夏日里农活少,一家人早早吃过晚饭,父亲常常光着膀子,一手端一只积满茶垢的搪瓷缸,一手摇着一把深黄、发亮的旧蒲扇,闲悠悠,来到大门外的石碾上,这时,碾盘的周围早已围满了纳凉的村民,因此,家长里短、播种收获、谁家的闺女长得俊、谁家的媳妇能干,孝敬公婆,话题总是漫无边际,没有正题,当然,也有不所顾忌的辈分小的年轻人来段黄段子,惹得在此休息的村民哈哈大笑。父亲总爱去别处寻热闹,却似乎不晓得,自家门口就正是热闹的所在。母亲人缘儿好,父亲出去的那会儿,就有好些大婶、大娘、嫂子摇着扇子聚了过来,几张马扎一围,摆上几片西瓜或沏上一壶茶,接上昨晚的话茬,又是一台热闹的‘大戏’。此时我或坐在母亲身边,或者在狗皮褥子上仰天躺成一个“大”字,半张着耳朵听着,什么张家媳妇跟李汉子好上了,王家的姑娘跟马家的私奔了什么的,也说说庄稼播种、收成和别的事,曲里拐弯地唠着,没个正片。唠的时候,手里的蒲扇从不停着,不时还有响出几声拍打蚊虫的“噼啪噼啪”。常常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她们唠的东西我不能全明白,倒成了我的“摇篮曲”。那个时候的扇子品种很多,有麦秸的、有充当斯文的诗画纸折扇,扑流萤的轻罗小布扇,但记忆最深的,最让人凉快、赶蚊子的还是奶奶缝制的大蒲扇。
   奶奶的做的蒲扇更是有特色。边缘上缝包着一圈磨乱了经纬的印花布,不仅笨拙,而且土气十足。与那些商店里卖的水墨题诗折扇,画着淡雅的山水、鸟虫花草的布扇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执一柄在手,拇指一伸,“哧”一声一轮半月升起,像戏中演员一样,双手一背,就像戏里的才子,很是潇洒、时尚。为了骗奶奶给我买一把时尚扇子,于是用锋利的小刀在大蒲扇上偷偷地划破了一个大洞,让奶奶以为是老鼠咬的,买来了鼠药,却不知老鼠竟然是我的杰作。死缠软磨,奶奶终于答应给我买一把折扇。攥着奶奶给我的零用钱,买了一把写有主席诗词的布折扇,任全身汗水如豆,却舍不得拿出来用。奶奶心痛我,拿起那把破蒲扇,对着我轻柔地扇,往往是我身上的汗珠倒是没有了,奶奶却是满脸流汗,我却仍把折扇藏在枕头下下舍不得拿出来,等奶奶走了,掀开枕头,那把;脆弱‘的折扇,已经是四分五裂。
   时光荏苒,科技飞转。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和公共场所都有了现代化的降温设备,但是扇子仍然有它广泛的用途.特别是它的艺术欣赏价值,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苏州、杭州等地的扇厂,把我国的传统工艺和绘画艺术相结合,“帽子扇”、“旅行扇”、“自开扇”等新产品相继问世,博得各国友人的欣赏和喜爱,使扇子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商品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扇子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传承历史使命后,被岁月封尘……。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三猴

下一篇: 母亲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