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市北太平镇的重工企业——青岛内燃机厂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4-07-17热度:0次
我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内燃机在交通工具上的大量使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
资料显示:青岛内燃机厂位于青岛市北仲家洼155号,全民所有制,隶属于青岛市机械工业局, 是机械工业部的重点企业和小型发动机定点生产厂。
该厂的前身是建于1949年10月的新华消火器材厂和建于1950年3 月的安全消火
器材厂,1953年两厂合并为青岛消火器材厂,1958年试制成功Q581型汽油机及直联
水泵,1959年改为青岛内燃机厂,成为省内第一家生产汽油机的工厂。1964年试制成功176F型2.6千瓦汽油机,成为该厂的长期产品。1958~1985 年累计生产汽油机16.4万台,除在国内畅销外,还出口到26个国家和地区。1983年转产195型柴油机,并成为主导产品。
1985年,厂区占地面积6.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51万元、净值490万元;职工总数125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8人;工厂设铸造、大件、小件、装配、工具、机修6个生产车间和1个家属生产组,17个管理科室、7个政工科室及服务公司;拥有主要设备273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95台、锻压设备11台、其他专用设备66台;具备年产2.6万台195型柴油机的能力,实产1.9万台/16.9万千瓦;工业总产值1345万元,实现利润72万元,上交利税7万元。
著名演员赵保乐的父亲当时就是青岛内燃机厂的修理工,拉得一手好京胡,是该厂文艺演出队的伴奏演员,赵保乐在 7岁开始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登台表演。
在八十年代的初期,是青岛内燃机厂最鼎盛的时候,厂内生产的195型、295型柴油机不仅供不应求,还远销到国外。当时正值文革过后,农村对拖拉机和农业机械、打场、播种、灌溉等动力源的需求。而当时生产的厂家比较少,各地来青岛的采购人员如过海的八仙各显神通。记得我当时在知青插队农村的村头就有一家拖拉机修配厂,乡亲们在我返回城里的时候经常让我帮助他们购买,当我帮助他们买到5台,2台他们都欣喜若狂。
经常去仲家洼,经常去太平镇,穿过那破旧的民宅,那条散发着臭气的水沟,经过床单厂,台东白铁加工场,才走到青岛内燃机厂高墙和宽阔的大门旁边。那个年代,能在青岛内燃机厂这样的国营企业工作时非常自豪的事情。
但是,在90年代末,青岛内燃机厂和许多重工系统的企业一样,成为破产企业,拆迁对象,这里的厂房变成了花园式的居民小区。
时代在发展,我们看到了全国火车提速,动车,高铁取代了绿皮火车,我国的航空母舰,潜艇,还有神州一号,神州2号都上了月宫,我国的内燃机技术在高速发展,青岛四方机厂的内燃机成为了青岛的一枝独秀了。
想起青岛内燃机厂在计划经济年代那历经沧桑的岁月,总感到时间过的太快,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年人才会有这样的回忆和自豪感。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