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木不成家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4-07-17热度:0次
“没有一木不成家”是当年青岛电视台的广告词,也是一木人当年的骄傲。
说起一木,青岛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53年元月,邢秉德在台东区南仲家洼133号租用民房三间,共72平方米,与徐广志、滕树华、滕树新、滕树慈、吕国君、郭仲文、王义卿、周子富、常显义、孙德承、仇仁悦、徐某,共13人创办青岛台东木业生产组。当时资金480元,设备及工具10余套。1954年5月4日,在市手工业联社和台东区委的组织和支持下,由台东木器生产组、台西木器生产组、建中木厂三方合作,组建青岛木器生产合作社。
1959 年 2 在运输条件艰苦下,全体员工仅用两个月时间全部迁入新厂区,形成规地步入发展时期,揭开了光辉的发展历史一页。是年春天,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由青岛第一木器厂承担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和山东厅、北京火车站贵宾室等首都十大建筑部分室内家具的生产任务。
此时企业的规模、技术、设备、工艺创新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并奠定了青岛第一木器厂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1959 年国家轻工业部确定青岛第一木器厂生产的夹立板为全国重点生产 。1960 年青岛第一木器厂首次接生产出口产品,为铁道部四方机厂列车卧铺车厢软套。1964我国第一页桐木拼板从青岛第一木器厂出口到日本,从此开创一木出口历史开端。1967 年开始大批量生产白花桐,产品质量成为青岛第一木器厂出口创汇主打产品。同年,企业购进第一台人造板热压机,开始生产研制以细木工板为基材的板式家具。至此,青岛一木第二代家具产品诞生了,开始承接大型家具配套工程。1968 年根据上级指示,青岛第一木器厂正式更名为青岛木器一厂。 1970 年在新厂建设十周年后,青岛一木成为岛城四个对外开放单位之一。1972 年,为发展全桐木和式家具出口,首次从日本引进切机一台。从此,使一木人造板饰面工艺水平进入一个新阶段。1975 年在轻工部和山东省外贸部门大力支持下,青岛一木建立冰糕棍生产车间。当年11 月投产,产量逐年递增,并行销日本、欧洲各国,成为青岛一木的又一支柱产品雪花牌冰糕棍。1976 年生产发生转机,大力发展以保卫刨花板为基材的板式家具迫在眉睫,当即成立刨花板指挥部,王世亮任副总指挥,自行设计一座年产九千立方米刨花板生产线问世,扭转了我厂原材料严重不足的局面。1984 年 10 月,青岛一木投资 75 万美元,从意大利 SCM 公司引进一条年产标准柜 6 万件的板式家具生产线, 自制辅助设备 23 台。这条生产线主机设备有 27 台(套)由于这一生产线的引进和投产,从此使我厂以刨花板为家具基材的板式家具生产科技水平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年,联合市家具公司与芬兰合资成立青岛市第一个合资企业——青岛华林胶合板有限公司。1985 年青岛木器一厂被轻工业部列为板式家具生产线引进项目样板企业之一。 1989 年 4 月 26 日在原青岛木器一厂基础上,经轻工部、中国家具协会、青岛市委市政府批准,组建了青岛一木集团公司,拉开了企业改革发展的序幕。1994 年青岛一木发达家具有限公司成立,这是青岛一木集团公司的第一个合资企业。2003 年青岛一木在胶州杜村工业园堪址,7 月奠基,基建工程年底动工。
2005 年 4 月,经国资委批准,青岛一木集团公司改制成为青岛一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年首批企业搬迁入园。006 年,国家商务部颁发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2007年 5 月公司生产全部搬迁入园。企业总占地面积600余亩,厂区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旗下拥有金菱家具公司、青城木业公司、营销公司、金羽木业公司、沙发公司、布艺沙发公司、餐桌椅公司、实木门公司、一木居舍装饰公司、金之菱房地产公司等十余个全资和参股子公司。拥有熟练技工3000余人,各类技术人员300余人,综合生产能力达5亿元,年出口额一千多万美元,资产总额近10亿元。营销网络遍及全国 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公司逐步涉及商业地产、商场经营等多种领域,现拥有位于环胶州湾核心商业区商场面积5万平方米,商务写字楼2万余平方米。成为集研发、生产中高端实木家具、传统红木家具、办公家具、实木门、沙发床垫、出口木器产品、居室装饰、商业及房地产开发等多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木业公司。
那个年代青岛的经济很落后,台东木器生产组成员每天的粮食都没着落。直到1953年底,木器生产小组盈利了2000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人们住房也少有宽绰,加人口高峰的来临,住房那是相当的紧巴。那时,不用说普通的家具了,就连一张像样的床也是一种奢侈品。为了节省空间,多数住平房的老百姓都是盘一个大炕当床,然后配以简单的桌子、椅子等必须的家具。一些刚结婚的小青年干脆将方方正正的大实木箱子当作万能家具,有的是兼用床,有的是兼用桌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的家具有了很大进步,双人床、高低橱等家具开始流行,多数以生活必须的实用型为主。七十年代大衣厨、写字台、食品橱甚至梳妆台开始成为紧俏家具,生活的闲情逸致出楼端倪。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单人沙发热和占据一面墙大小的组合家具热代表了家具潮流的两个高峰。
很长一段时间,买家具需要结婚证和双方的户口本,证明你是新婚的,才有资格登记购买。一般的成品家具还是要到国营百货店去凭票购买,厂里生产出来的家具要定额供给到各大国营商店。有的时候凑齐结婚用的这些家具,还得等候货到的通知,常常先来一张床,隔段时间来个橱柜,让人万分焦急。那时有不少人买不到成品家具,只好选择自己找木料做家具。那个年代很多男人甚至女人都会点木匠活,绝对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鲜活体现。
如今,一个靠家具比拼的生活时代过去了,但很多青岛家庭在一木的伴随下,经历了种种家具的变迁后,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家具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寻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青岛人的家居记忆中,青岛第一木器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没有一木不成家”成为主导人们生活的关键词,青岛一木的确是半个多世纪来青岛家居责无旁贷的见证者。“青岛一木”这个名字,已经永久铭刻在中国家具行业的发展史上,给中国的家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