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荫凉
来源:作者:乡乐土时间:2014-07-29热度:0次
这几年夏天不知怎么了,总觉得越来越比过去热,没有空调人似乎就活不成了。
人小是耐不得热的,但小时候却敢跟母亲大中午地到地里割麦,只因麦子经暴晒之后相对早晚要干脆易割。这使我较早地便明白了事物的对立与统一,明白了两全其美其实是很难遇到的事。但不管是在操场上体育课,还是跟老师下地拾麦穗、棉花,在太阳下呆久了总想找荫凉乘。有时距地头远,急迫地走到地中间一棵大树下,会明显感到树荫下与树荫外是两重天。最好的荫凉当然在村西头的防空洞里,但最好的树荫确是生产队菜园子的路口。那里除了树大树多外,还有一口总是冒出白花花凉嗖嗖清水的机井。水渠通到哪里,一棵棵的大树便将清凉延伸到哪里。同学们会将喝光了水的醋瓶子或油瓶子伸到管口或摁进水渠里灌水。不少人的瓶中泡着从大扫帚上掐下来的干竹叶,绿萦萦地很是好看。少数人还会给瓶中一粒两粒地放进五六粒糖精,让人非常羡慕。我一般不羡慕,因为我兜里装着人丹。只是人丹味苦,倒让我羡慕了有薄荷片的人。薄荷的清香浓烈而悠长,除冰棍外是第二诱人降温消暑的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村子的绿化并不理想,如果给村子周围及每条巷道都把树裁得满满地,让树把村子包裹起来就好了,房在树荫下,人在房荫下,岂不爽快。在村子里玩耍和学习,我们自然要找有荫凉的房檐下、墙根下和大树下,可要上学或随大人赶集、走亲戚,就只有受着太阳了。那时根本没有遮阳伞,戴草帽又嫌焐人,尽管有时会用树枝编成圈像电影里侦察兵一样戴在头上神气,可一个夏天下来多还是会晒成黑娃。
如今成人了,按说比孩子时能耐热,但却住进了城市。城市的特点是土地少水泥多、树木少楼房多、水渠少空调多,徒增了阳光的反射和空气的温度。南方水多的城市可能会好一些。西安确是有个护城河,算是个大水渠吧,可惜不能有效流动和循环,失却了不少功能。近来同事碰面无话可以找话的,就是皆能拿天气热发感慨。我西装革履抬头挺胸地从临时办公地点去办公楼,也就四十来米的距离罢,因路上没有荫凉可乘,一进大厅就难受得缩肩提领把架势放下了。城市的路边、公园是有许多的大树,但树荫下并没有农村树荫下凉快,概因城市里的树下没有水渠,水渠变成下水道埋入地下了;也没有广阔的土地、绿植吸光吸热,水泥地面和楼房反射光线不说,无数的空调还在凑热闹一样排放着热量,不热不排,越热越排,越排越热。
但因了空调的缘故,城里室内的确要比农村室内凉快些。可究竟室内凉快了好,还是室外凉快了好呢?看来事物的对立统一,永远都是叫人头痛的事情啊。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大热天人都不愿晒太阳。走路自然要拣荫凉处走,可不是所有的路上都有树,有树的不一定就有可乘的荫凉且连续不断。我于是戴上了父亲送我的石头镜,并将1999年出野外时发的一顶小草帽也戴上了。掩耳盗铃是可笑的,镜帽遮阳确还是能起点作用。
小时候不愿戴草帽,现在还得戴。找来找去,荫凉原来就在自己头顶。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