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命文/周志兴 7月19日,在北京房山召开了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四届十次主席团会议?;嵋榈淖詈笠桓鲆槌蹋翘致圩餍褰齑蠡岬恼倏痛砣搜?。
会议召开前,我就向陈国栋主席及秘书处多次表达了我不担任下一届主席团成员的愿望?;嵋樘致壅庖灰樘馐?,我首先发言,表达了我的愿望及原因:一,我想好好休息。工作这么多年,精神很疲惫,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想好好歇歇。退休几个月来,很惬意,感觉良好,很满意这样的生活,不想增加太大的工作压力;二,主席团要吐故纳新,要腾出位子来给年轻同志;三,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作协漂泊不定的时期担任作协领导职务的。现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步入正轨,渐入佳境,江西局作家们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周永康把原来的文化机构统统撤销,“树倒猢狲散”,作家们各奔东西,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地质文化传统、机制、人才毁于一旦。但仍有一些不甘心的作家,竭力把作协旗帜扛下去,他们联络地质文学爱好者,联络原土地部门的作家,主动投靠一些部门单位,如中国矿协、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等,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开展活动。此时的作协需要一群草根会员来支撑,需要一个基地来依托,需要一块阵地来呐喊。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江西地矿局担负起了国土资源作协“红色苏区”的角色。江西地矿局有着很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基础,局文联有文学协会,有《红杜鹃》文学网,旗下集合了一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如龙回仁、夏磊、吴珍、李曼、吴贤斌、郭大伟、张建华、李飞湖等。在局宣传部的主导下,加上龙回仁同志的策划运作,局文学氛围宽松开放,文学活动丰富多彩,得到了当时作协同志的垂青。2001年,刘恪、郭有钊主持,作协在江西物化探队开了一次笔会,在寂寞的国土文化沙漠中点亮了一盏灯。后来,黄世英打电话给我,希望江西帮助印刷《国土资源文化报》,我二话没说,应承下来,排版、印刷、邮寄全包。2005年,江西局又组织创建了《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在铜仁会议上举行开站仪式。回仁、剑兰、飞狐在工作之余,承担了网站主编工作,全国20多名志愿者担任编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成为国土作协发声的喉舌,国土系统文学爱好者的家园。作协在江西也召开过多次会议。江西局草根作家们努力创作,积极参加作协各项活动,铜仁会议、贞丰会议、汉中会议、南京会议,江西代表团都是庞大的队伍。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支撑着作协的生存和发展。
我是江西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和其他同志合作,写过几篇文章,出过几本书,曾获第一届“宝石文学奖”。但就作品数量和质量来考衡,我不是个有成就的作家,顶多是个文化官员,是长期主管一方文化工作的宣传部长。从事宣传工作35年,深知文化建设的重要,深知作协这一组织对凝聚作家人气的作用,深知文人骚客的喜怒哀乐。我努力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培育宽松开放的文化氛围,努力培养有兴趣、有潜力的文学爱好者,给他们的创作成长创造条件。在我的主导下,在打造江西地矿文化品牌的同时,给国土作协鼎力相助,有求必应。据此,作协推选我进入领导机构,担任副主席一职。
在国土资源系统新老作家们的努力下,作协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四年前,国土资源部领导批示,充分肯定作家协会“在建设国土资源文化、宣传国土资源成就、发展国土资源事业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决定“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作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业务主管单位、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作协终于结束了漂泊状态,回归故里。几年来,在陈国栋主席的领导下,在中国国土资源报支持下,国土资源作协出精品,出人才,服务国土资源事业,进入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在全国行业作协中首屈一指。此时,偏之一偶的江西局,及已经退休的我,完成了“红色苏区”的历史使命,该是退出的时候了。在和江西其他同志打过招呼后,我在本次主席团会上提出,本人不参加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选举,《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也移交作协秘书处主办。
本人的申请得到了主席团的理解和认同,会议最后决定,向作协五届大会提出的主席团成员人选,在四届主席团基础上“去五进六”,“去”的五人中,还包括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他同样是在作协关键时刻作出重大贡献的作家。在过去的岁月里,在常江主席、陈国栋主席带领下,主席们积极作为,配合默契,相处很好,像兄弟一样。真要离开这个集体了,确有些恋恋不舍。大家发言时很动情,好几位副主席几近咽哽,眼眶都红了。
我说,当年的介入是“支持”作协,今天的退出也是“支持”作协,作协永远是我们的家。我还是国土资源作协会员,我还要写作,有感觉的时候,会静下心来写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创作也罢,孤芳自赏也罢,笔耕一生,永不歇停!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