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风波
来源:作者:岳朝周时间:2014-08-16热度:0次
一年一度的“鬼节”又到了。在家乡,鬼节又叫七月半,和清明节一样浓重,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得赶回家里给已逝的先人写“包”。所谓写“包”,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按特定的模式写上已逝的先人的名字,然后署上子孙当家人的大名,相当于写信封,然后再封上厚厚的一沓冥钱,相当于现在的汇款单。据说,先人们一年的开支就是靠“鬼节”子孙们送的。否则,先人们就没有“生活费”了。那将是大逆不道,是不肖子孙。
小张以前在乡镇工作,妻子带着女儿在城里上班,由于老家离镇上较远,须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妻子和女儿是不愿回去的。每到鬼节,小张都能回老家去给已逝的先人写“包”。今年,小张调到城里工作,小张提前翻过历书,鬼节那天是星期五,等到下了班回去是不可能的,不去也是不行的,不说别的,就单是写先人们的“包”,也要写几个小时。
小张清楚地记得,自己未读书的时候,每到鬼节,村里的同宗张大爷就忙得不亦乐乎,从初十“接亡”开始(七月初十把先人们的灵牌挂在神龛上,意味着把死亡的人接回来,称接亡),村里先人们的“汇款单”都是张大爷写的。那时是用毛笔书写,张大爷端坐在坐前,父亲毕恭毕敬地在一旁侍候笔墨。在父亲心里,给先人们写汇款单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大事。
小张身强力壮,父亲说小张不是读书的料,小张九岁时就能顶半个劳动力在生产队领工分吃饭。而九岁那年的鬼节,改变了父亲对小张的看法,也改变了小张的命运。
象往年一样,张大爷给小张家先人写“包”,写完后的“包”封上厚厚的一沓纸钱,供奉在神龛上,等到七月十三日傍晚才烧。七月十二那天,小张家一远房亲戚来串门,看到小张家供奉着一大堆“包”,顺便拿起来看看,神情凝重地对小张父亲说,:“你供奉的包落款咋不是你的名字?。?/span>”小张父亲惊讶地说;“不可能啊,这些年都是请张大爷写的,张大爷是全村最有文化的,不可能写错啊。”远房亲戚问张大爷叫啥名字,父亲说叫张某某,亲戚说落的名字就是张大爷的。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自己花钱,功劳却是别人的,由于是同宗,先人们大多相同,弄得张大爷成了大孝子,而自己成了不孝之人,这是莫大的耻辱。父亲又不好张扬,只得请亲戚把下边的落款改过来。就这样,父亲决定让小张读书,不为别的,就为给先人们写“包”。
就这样,小张才得以读书。
因此,每年鬼节无论多忙,小张都要回去,而且每一个“包”是写给谁的都要念给父亲听。
今年该咋办呢,“鬼节”那天回不回去那是次要的,关键是得写先人们的“包”。父亲常说,“家中有火,何必隔壁点灯”。不可能让父亲请别人代劳。思考再三,小张决定提前写好在周末送回去。打电话给父亲,父亲也同意,儿子工作忙嘛,“忠孝不能两全”,不来就不来,只要能把先人们的事安顿好就行。
小张到街上买来冥钱,下班后在家里四平八稳地开始写。读三年级的女儿很好奇,围着小张问这问那,小张也很高兴,每写一个就对女儿说,这是你高祖,那是你鼻祖……快要写完了,女儿伸长脖子问:“爸爸,咋没有我妈妈的爷爷奶奶啊,他们都死了,你不给他们写‘汇款单’,他们没钱用啊。”小张说:“你妈妈的爷爷奶奶有你舅舅给他们写,只管父亲这边的先人。”女儿哭着跑到妈妈那儿说:“妈妈,你得给我生个弟弟,要不然以后谁给你们钱用啊?”妻一头雾水,等弄明原因后,对小张大发雷霆,“你个自私鬼,我对你家这边一视同仁,你却分彼此,这日子怎么和你过啊,现在男女平等,我就这么个女儿,照你这样,以后你死了谁给你写啊,你不仅要写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婆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得已,小张又到街上买了纸钱另外写了很多。
周末,小张扛着一大摞“包”回去,父亲说:“今年咋写这么多?。?/span>”小张一个一个念给父亲听,当念到小张母亲的先人时,小张分明看到母亲脸上洋溢出满意的微笑。高兴地对小张说:“儿啊,我给你多炒几个菜。”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