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三届创作研讨班在泰安开班,我有幸与来自全国国土、地勘系统的60余位同学相聚在泰山脚下,参加国土资源纪实文学创作的学习。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华美的文学盛宴。虽然学习的时间不足一周,但能与誉享当代的文学大家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大师们的风采和人格魅力,让我这个文学“营养不良”的老身美美地贴了一回“文学的秋膘”,实在喜不自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国土资源作协主席陈国栋传授的《国土资源典型人物的挖掘与创作》。陈社长对如何注重领域特性、人物特质分析等多个方面,从亲身的创作中为我们作了详细阐述,他反复告诫学员们要从细处着笔,立意要高远、主旨要深燧、主题要鲜明,让我受益非浅;他总结的主线加辅线的1+1、1+2创作思路,更是让我如获至宝。陈社长所授之课如同一道色泽红亮、味醇汁浓的“东坡肉”,令人大快朵颐,回味无穷。
令我敬仰的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先生几十年来对报告文学的坚守。李先生用风趣而充满文学味的语言,为我们讲述报告文学发展历史及其道路脉络,从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史记》到当代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刘宾雁的《人妖之间》,李先生点评作家和作品如数家珍,生动而深刻。他强调对真实事实的坚守和表达,指出报告文学既不是只满足对事实的再现,也不应当是事实的简单挪移。他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博得学员们发自内心的喝彩。李炳银先生所授之课好似精心烹制的“十全补脑汤”,营养丰富,滋味腴美,令人食之神清气爽,此生难忘。
让我感触最多的是曾经写过9本“1号系列”长篇小说、被媒体誉为“1号作家”、以《建军大业》摘取了中国优秀电视剧剧本最高奖——“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桂冠的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陈玉福,他充满深情地为我们讲述了他艰辛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学之路,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成功公式:勤奋+ 坚持 +创新=成功。陈老师的演讲充满激情,好似一盆浓烈的“麻辣鱼”,香辣的味道直扑而来,让人欲罢不能,写作的欲望很快被勾起……
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春雷老师的授课就如同一道艳丽脆爽的精制小炒,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让我情有独钟。李老师重点为我们传授了了自己进行短篇报告文学创作的心得,分享了他从事《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到《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力作的创作经历,他对文学的执着与勤奋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学员。
让我叹为观止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高洪雷。高书记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文学、经济理论研究和民族历史研究,他的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入选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创新教材,据此改编的电影《冒顿》获世界文化遗产奖。他精彩的讲解,充满诗情画意,让学员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在哲理的路上攀升,绝对是文学中的“高、大、上”,是此次培训班中的“一品血燕”,大有“调节内脏,养颜驻容”之功矣!
使我受益至深的是《马家军调查》的作者赵瑜。赵老师是中国报告文学会副会长,同样也是“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在授课时传递出来的忧国忧民的大家风范,让人折服。在课堂上,他不但讲写作的技巧与心得,还谈做人的道理。他更多地是与学员们互动,我也趁此难得的机会向他请教。听了赵老师关于如何在平淡中挖掘出一份精彩的解答,我感觉像吃了一顿可心的酸菜饺子,舒服至极,美不可言……
除此之外,徐峙秘书长精心为大家安排的戏剧沙龙就像是一道精美的点心,让人爱不释口;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能当面与诗词女新星刘能英老师讨教,就如同夏日里喝到一杯清新的绿茶,实属欣喜也……
年年立秋,今尤不同。天下无不散之席,但此次文学之宴余味留香,师长学友们的音容笑貌已深入我的脑海,温暖不已。立秋以后的日子,愿文学之心丰腴,收获相伴,喜悦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