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初秋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4-08-20热度:0次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不知不觉间,炎热的夏季已被三场秋雨浇凉。早晨的闷热湿气也不再浓重;瘦了身的太阳,光线也变得清亮起来;‘秋高气爽’,一早一晚,天气也凉爽了许多;一切都被秋日晕染的那么舒舒服服,郁郁葱葱。“船工不等客,节气不等人”。昨天还是暑气蒸腾,一夜之间已进入了初秋的视野。
“立了秋,把扇丢”。也许秋季不顾及夏的感受,手中的接力棒还没有传递好,就加速了“秋”脚步,面对季节的自然更替。我不禁释然:世界万物,是不以自身的意愿为转移的。季节的更替是自然的规律,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
“八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今年的初秋和盛夏气温没有什么显着的差异。共同点就是今年的秋雨比往年偏多,入秋后,五天一大场,三天一小场,尽管如此中午的“秋老虎”热浪还是铺天盖地弥漫大地。 “季节不分明,没有好年景”。初秋的烈日仿佛积聚了整个夏日的热量,他要抓紧秋收前把大地有生命的植物催熟,把没有生命的植物烘干,期待人们热热闹闹的收获。别说秋阳等不及,大地等不及,就连农人也等不及了?!傲⑶锖颂野茁独?,寒露柿子红了皮”;立秋后,庄稼人习惯了一大早就跑到自家的农田里欣慰地在田埂上走来走去,看着渐黄的秧叶下垂着沉甸甸的谷穗,心里比蜜还甜?!傲⑶锴缫蝗眨┓虿挥昧Α?;如果是往年,农人看着稻田里的水越来越少,眉头就紧了,因为田里没有水,打谷热气更灼人,稻谷叶刺激着肌肤。可今年打谷不一样呢,农人需要把稻田里的水放干后,经秋阳烘干,田里至少能立得住人的脚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原来农村自从修了村村通公路后,各种中小型的收割机、脱粒机能经过乡村公路,直接下到田里作业,秋收夏收也逐渐实现机械化操作了。看着一辆辆来自外省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在乡村公路上排成一列,像大地丰收前的迎宾使者。农人可是喜上眉梢,立秋后就天天掰着指头算着打谷的日子,真是“秋不凉,籽不黄 ”啊,他们终于等来了秋收忙碌的日子。
隆隆的收割机在开阔的稻田里驰骋,远远的田埂上站着一圈子人,大家既是看热闹,也是看收成,同时也在看着自家的庄稼地。以前要一星期才能打完的谷子,如今五六台机器同时操作,只需大半天时间就收割完了?!叭锊蝗缫宦竺?,三麦不如一秋长”。天时地利人和,一鼓作气,把谷子、玉米和高粱、大豆脱粒晒干进仓,实实在在,干净利落。过去人工打谷,天气好一天打一天,晒一天,十天半月谷子还进不了仓,要是遇到三五天下雨,谷子在田里就发霉了,那是庄家人从老天嘴里夺粮的日子。如今,机械化操作完全避免了那样的遭遇。尽管一年打谷一家人花去劳务费三四百元,也是绝对放心和值得的。
原本艰辛的秋收农忙季节因机械化的操作变得轻松而惬意。整个秋收,人们一直保持着秋阳般炽热的激情,邻里互帮互助,彼此把粮食运送回家,甚至机械司机用餐都在田野进行。收割机在农人地里忙几天,就在村里吃住几天,农家人的淳朴和厚道,使外地机械司机跟当地人结下了真挚情谊,于是约定来年再次与村民携手,完成下一年的秋收任务。一季芬芳转眼随机而去,也留下一片茫茫荒芜的田野。
作者朱玉富 联系:电话:15264381169 QQ:1052171498
邮箱:lwgczyf@163.com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