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的汇报与敬礼
——30年后再致电影演员杨在葆
尊敬的杨在葆老师:
您好!此时此刻,我面对着眼前的电脑屏幕,思绪万千。时光飞逝,转眼,整整30年了。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我,1984年夏天那个给您写过一封信的山东小伙子,一个年青的地质队员。但我永远记得,记得您的回信中的每句话,特别是您对地质队员的肯定与赞誉“地质是强者的专业,唯独有气魄、有理想、有雄心的高尚的人才配干这一行”,谢谢您!
那年,9月2日,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以《来自山峦的期盼》和《开拓生活的宝藏》为题,同版刊发了我们的通信。很快,就有信件从四面八方飞来。当时秋收放假,我回到了鲁北农村的故乡。来信被我所在的“山东地质局物探队”的同事先转到位于济南郊区的分队部,再转寄回家。那一阵子,村子里就像炸了锅,以为是我刊登了“征婚广告”,因为来信者女孩子居多。四川自贡、广东茂名、辽宁阜新、新疆石河子,江西南昌、江苏南京等地都有,有的一页纸,有的数千言,但几乎表达的都是一个心愿,那就是对地质工作的向往、对地质队员的敬仰,当然有的也流露出要与地质队员交朋友的想法。记得石河子农学院一位姓巩的朋友在来信的最后写到“爱神丘比特一定会给你们一只金箭的!”有一个湖南的朋友还在信中夹带了一些矿物样品“云母片岩”问我是否是矿。对收到的来信,我都一一认真回复。归队后,大队团委书记找我了解情况,并专门组织编印了一期《团的工作通讯》特刊,摘要发表了一些来信内容,发送给各分队团支部及地质系统内的兄弟单位。我的母?!暇┑刂恃R苍谛1ㄉ献橇嗽哿┑耐ㄐ?。这是半年后,新来的学弟们告诉我的。
由此开始,我结交了不少爱好文学的朋友。有的寄来诗歌让我修改,有的寄来小说让我先睹为快,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创作的热情。随后,我和同事们组织起“绿野文学社”,不定期编印刊物“山水情”,打出的口号是“用笔在山野竖起文学的钻探,开拓地质生活的宝藏”。陆陆续续,我和同事们的文学作品相继见诸于报刊杂志??梢院敛豢湔诺乃?,是您的一封信引领我走上文学之路。1993年,我调到山东地矿局机关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后来地矿厅与土地、测绘等部门组建为国土资源厅。至今。
在葆老师,看了您主演的电影《年青的一代》、崇敬主人公肖继业,我填报了地质学校,我很荣幸。过去跑野外,四海为家、餐风宿露,时常在山巅唱起《年青的一代》中的插曲《勘探队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一唱起来就精神倍增、豪情满怀。后来做记者,走南闯北,深入地质队采访,也时常和年青人唱起这首歌“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现在,在某些聚会上,我也爱高歌一曲“我们用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不为别的,就是想唱,想抒发自己的感情。2004年,在您我通信20周年之际,我回忆当年,写出了《此生无悔搞地质》一文,在9月21日的《中国国土资源报》刊发。编辑孙洪悦老师为此还写了一段编后:过去20多年了,杨在葆给吴文峰的回信,今天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他对地质队员的赞扬,实际上是一个时代对地质事业的肯定。……以电影《年青的一代》的的主人公肖继业为象征的一代地质人形成了一种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一批批青年献身地质事业、献身于祖国建设,包括本文的作者吴文峰。一封信,更加坚定了作者献身地质事业的信念,一封信,浓缩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肖继业的名字已经有些陌生了,但地质事业仍在为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贝耸笨?,展读这样一封信,回顾一代代默默奉献的地质人,我们的心中满怀敬意。在共和国60年华诞之际,我写了一篇《遥想年青的一代》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发表。2010年,写了《心中的红旗永远飘扬》在《地质勘查导报》上刊发。写的都是那部电影、那首歌。
杨老师,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您的行踪。您参加了2002年国土资源部举办的“纪念新中国地质工作50周年”活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地质队员是真正的英雄”并提笔写下了“地质队员有着金子般的心、钢铁的意志、水晶的品格”,让我浮想联翩。2012年2月16日,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大地之约——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宣传文艺晚会》,和虹云老师表演了主题音诗画《呼唤》,呼唤人们珍惜每一寸土地,让我再一次从电视上看到了您的风采。接下来的经典歌曲联唱中的《勘探队之歌》,一定也会勾起您对“年青的一代”的回忆吧!
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这几年,反映地质队员生活的文学作品明显增多。电影有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长篇小说有张炜的《你在高原》、刘玉栋的《年日如草》等等。2011年底,张炜到山东地矿局赠书,他把十卷本的鸿篇巨制《你在高原》称之为“一个地质队员的手记”,并为我题字“文学与可爱的地质人不可分离”。当代地质工作者及其先进事迹,也被不断挖掘和宣传。浙江地质七队不是通过领导的微博和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了吗?江西地勘局地质工程师杨衍忠同志的事迹,正在走向全社会。这些年,我也采访了不少年轻的地质队员,他们的理想和作为,常常让我感动。我正在筹划,写一篇非虚构作品,反映60年来中国地质人的故事。
地质生活艰苦,但探索地球的奥秘总得需要人去做。2010年,我惟一的外甥(牟庆伟)在我的鼓动下也学了地质。去年从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天水地质学校)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毕业后,考到山东地勘局工作,目前正在国外(泰国)进行地质勘探。那年,我千里迢迢去送他上学。到学校后,资源系的王稚岑书记也是一位老地质,他告诉我,一进校就对新生进行传统教育,其中一项就是学唱《勘探队之歌》,让他们知道干地质的艰苦与豪迈……
30年,弹指一挥间。我已由20来岁的小伙子变成了半百中年。屈指一算,和您当年给我回信,差不多的岁数。从网上看到,您的生日是6月25日,这个日子是“全国土地日”,说明您与地质有缘,与国土有缘。
前段时间,中国国土资源报的杨编辑从网上搜到《遥想年青的一代》和我通了电话,再次勾起我的美好回忆。真想有机会前去北京拜望您,聆听您的教诲,感受您的地质情怀。当年,您给我写信是署名“名誉地质队员杨在葆”,其实您永远是地质队员的偶像、朋友!
天已中午。窗外秋高气爽、蝉声嘹亮。就在刚才,我去了山东省图书馆,找到了那年那月那期报纸,看到泛黄的纸页和您充满男子汉气质的照片,我又一次想起了您的一个个银幕形象,想起了当年给我来信的那些朋友们!
近来,中央电视台新开了一个大型寻人节目《等着你》,每周二晚上10点多以后首播。我甚至妄想,若是能请主持人倪萍老师发动大家去找一找那些朋友们,包括您,一起话话家常,那该多好。这跨世纪的30年啊,家、国、个人、行业,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血,总是热的!我们地质队员都在想念您呢。
不奢望您老再次回信,但愿您能看到。谢谢!
祝万事顺意,幸福安康!
此致
敬礼
老地质队员 吴文峰
2014年9月2日于济南
注:30年前,作者少年识得愁滋味,出生牛犊不怕虎,给电影《年青的一代》主人公肖继业的扮演者杨在葆先生写了一封信,与他的回信一同刊登在1984年9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
今天,作者到山东省图书馆查到了当年的报纸,并新写了一封给杨在葆先生的信。贴在这里,希望有缘人能看到!愿与朋友们共勉!
样报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c7a9a0102v29f.html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