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云石山
来源:作者:刘连营时间:2014-09-10热度:0次
初秋时分,我顶着南方依然炎热的阳光追寻一段历史,那是穿越了80年时光隧道的一段历史。我用了失之交臂这个词,我喜欢这个词,尽管我与这段历史相隔了80年。我固执地认为,失之交臂是一个意会,它总是埋藏在一颗心的最深处,从不会被岁月的尘埃所遮挡。
1934年的盛夏与初秋。
随着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中央苏区已经危在旦夕,为了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所有中央领导机关开始从瑞金市区向十余公里之外的云石山周围的村庄转移。1934年7月的一天,云石山上的云山古寺住进了一对红军夫妇,男的身材魁梧,目光敏锐,女的端庄秀丽,飒爽英姿。毛泽东、贺子珍从此在这里度过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
云石山的小,纠正着我对山的定义和概念。微不足道的云石山以至于我从它的旁边经过却没有看见。在当地乡亲的点拨下,我面对着矮小的云石山时却陡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圣和崇高:世间一切真正具有内质的人或物从来都不是以显赫、富有或强势所决定的。云石山就是一个明证。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山注定要和一个伟人的命运沉浮以及中国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紧紧相连。
高不过百米的云石山,四面悬崖峭壁,树木繁茂,怪石林立,当我沿着仅有百级多的石阶走近云山古寺时,我内心强烈感受到了当年的云石山孤寂又荒凉的气息。即便是从今天的视角看,云石山也依然显得过度冷清和落寞,它离人间烟火和繁华依然还是那么遥远。不知出自谁的手笔“云山日永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的对联,多少给斑驳沧桑、岁月久远的云山古寺增添了一丝灵气。
在云石山居住的这段日子,对于毛泽东来说,也许是他人生中最暗淡的时光。1932年10月宁都会议,毛泽东被解除了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取消了对红军的指挥权,离开了他一手创建的中央红军。这样沉重的打击,对于一个已将个人的生命和智慧全部致力于国家民族革命生涯的政治家来说,所引起的空虚和失落、亲眼看着中央苏区和红军不断遭受着空前的困境和毁灭性的打击、欲力挽狂澜重塑红军军威而为之却不能为,灵魂深处的痛苦和煎熬该是何等的不可承受?他病倒了,得了重病的毛泽东被远远的排除在中央核心决策层和红军的最高指挥岗位,门可罗雀,形单影只。
可是,毛泽东虽然身体病了,精神却从未沉沦。尽管只保留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主席一职,但是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央前途的关注,没有放弃对红军命运的牵挂,没有放弃对中国革命的思索。他深入民间做调查研究,他与红军战士推腹畅谈,他也尽量用逻辑缜密的远见卓识和实事求是的雄才大略去耐心说服那些始终排斥他的高层人物。也许是毛泽东的无私胸怀打动了人心;也许是接连惨败的残酷现实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毛泽东的观点和主张确实正确,当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队南北夹击,节节推进,一步一步将中央苏区和红军逼到绝境,以瑞金为中心的绝大部分根据地完全丧失,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已经没有任何希望,迫使中央终于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而起初毛泽东被排除随中央和红军主力共同行动时,处于逆境中的毛泽东凭借着他智者独具的个人魅力和红军将士对“毛委员”的深情怀念最终改变了博古和李德的主意,毛泽东重新回到了长征名单之列。
如果毛泽东当时被留下,中国革命也许会是另外一个结局。但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1934年10月10日,阴云密布,风啸雨残,在血色黄昏降临之时,毛泽东与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齐聚在云石山下,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下山前,毛泽东与乐能住持道别。乐能问:何时回来?毛泽东望着陪伴和见证了自己度过人生中那段暗淡时光的朋友答:三五年。
3个月后,在距云石山1500公里之外的遵义,历史终于再一次选择了毛泽东。
江西瑞金郊外云石山上的云山古寺与贵州遵义城中那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在某个时空也许有着冥冥之中的必然关联,它在特定的不可更改的历史转动中成为了一个人命运起伏的两个支点。我伫立在寂静清凉的云山古寺前,仿佛依然听见了相离我们久远的那座小楼上传来的久久不息的争论声,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的命运,就在那一刻发生了改变。
我徜徉在毛泽东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云石山,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普通人在其生命的旅途中,一般难有机会与其崇敬的前辈或伟人相遇。可是,我却执拗的认为,就在此时此刻,我正在零距离的与一代伟人面对面聆听着那段历史长廊传来的洪亮而有力的声响,我也试图将自己的脚印虔诚的轻轻地叠落复制在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的中国大地之上的那段岁月。我站立在毛泽东当年使用的简陋的办公桌旁,凝视着桌上锈迹斑斑的那盏手提马灯,它那微弱的光芒,曾经在漫长的黑夜里照亮了一个人的心窗,也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