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春和景明——写意《清明上河图》

来源:作者:章校中时间:2014-09-17热度:0


  题记:柴米油盐酱醋茶,千古民生一首歌。
  
  
  汴河,携一缕黄河的体温,带一丝淮河的微笑,惬意地奔流在中原的大地上。清明,坐在岸柳的枝头上,一点一点,燃起绿色的火焰。于是,华夏文化的火苗,跃动,一片光影,照亮600多人行走的乡音,繁复一曲古运河的韵律。这时刻,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城(开封),就把欣喜的眸子,置于高高的桅杆上,愉悦放眼,那一片宽阔的沃野。
  
  白云,开始了繁忙,走过去,又走过来,将天空的脉律,强劲地灌输给睡眼惺忪的土地;鸟儿,轻盈地欢快地穿越汴河,撩拨青柳的竖琴,弹奏出一颗颗绿色的音符;鲜花,用自己的芳香,剪切空气,恰又被微风一一吹落水面,随波飘荡远方......青青的炊烟,从茅舍长出;幽幽的月弧,被木桥勾现;彩色的心韵,渐次将野间涂抹。
  
  汴水,宋王朝的漕运枢纽,商业的要津,于春日,清流柴米油盐的身体,光影七情六欲的脸庞。一艘艘粮船,桅杆高耸,向古城,鼓满清明的风帆,载重田野的情志,逆流悠悠而来。小舟,穿在了游子的脚下,踏浪生风,那从异乡归来的衣袂,被贴紧了一枚枚柳絮,挥之不去。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隐在树丛中,树上的喜鹊窝,稳稳当当的,仿佛耳闻小鸟的啾啾翠鸣;河水化出深蓝,是因船身吃水深重,是因纤夫号子激扬,是因摇橹声响急切,是因游子扇摇期盼......
  
  一轴白描市井的画卷来了,一段京华烟梦的故事来了,一部民俗民风的史诗来了。官道,行色匆匆的,是骑驴者、乘马者、坐车者、祭扫者、赶集者、踏青者……一溜骆驼剪影,驮着喷香的山货,向京城缓缓运动,一个马夫正把头畜引向弯处的小桥上,前面一片芳草萋萋。
  一顶轿子过来了,轿顶装饰着艳丽的牡丹,轿窗闪现着华丽的妇人,轿后紧跟着挑担的随从。最是那,一匹匹驮着焦炭的枣红马,与行者擦肩而过,留下一缕缕竹木的清香。
  
  街头,立有“王家纸马”的招牌,这是专营纸扎的铺子,由此点醒清明节的主题。老茶坊里品茗的不只是老板;新酒肆中贪杯的不只是苦力;肉铺前站着的不只是端庄的主妇;而那庙门进出的不只是虔诚的香客。茶馆边的农舍饲养有两头黄牛,它们正悠哉游哉的反刍着清明的阳光;远田,禾苗正长,有农在田浇水,铺洒一片春光。有个占卜师,正掐指运算流年;有个商贾,堆着一脸的笑容正在迎客;还有几位美女,怀抱布帛,犹抱琵琶掩面……最有趣的是那牧童,站在牛背上凝目戏台上晃动的脸谱,让人遐想戏剧人生的起伏鼓点和悠扬悦耳的琴声。
  
  一虹飞跨汴河,彩光汴水上下,鬼斧神工一道桥景,独具匠心一条桥龙。南北来往,车马滚滚;东西穿梭,帆影点点。在一个深水湾,几艘货船泊住橹声,有码头工人正扛着一麻袋的阳光,轻快地踏着跳板上岸。一艘大船正待过桥,水手们,有用竿撑住岸石的,有用钩拽住桥梁的,有用绳挽住船头的,有忙着放下桅杆的;桥上的人,探身低望,提心吊胆着桥墩的坚固......再远处,一队光着体的纤夫身影,如桥,肩负着柴米油盐,低吼着酱醋茶的号子,一脚深一脚浅地,把逆行的船扯向古城。
  
  青色石板铺就的街巷,如诗如歌;雕梁画栋的楼台,记录云踪。门上招牌,平平仄仄着长短句,让清平乐的意境,渐渐于富庶繁华的古街蔓延开来……从桥上过来一书生,布帕束发,手握纸扇,骑在马上,书童紧随,或驻足,或慢行;这是翰林画史张择端,被满目的春和景明,激活了灵感,便在心野的画布上,润色清明的中国的天空。
  
  宋朝,是田野的,是手工的,是商业的,在垂柳中阿娜,在虹桥下倩影,在流水里俊朗......谁说诗书礼乐春秋,才是大儒大雅?眼里的本真追求呵,分明是平安日子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清明的气息,是日子的气息,是文化的气息,从一河古水中翻腾出来,浸染永远不变的乡土。
  
  一把古风,就把田野揉进河水,青蓝新色的天空;一轴古画,就把日子谐和,旧香静美的希冀。
  
 ?。?700字)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