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溪小记
来源:作者:熊永树时间:2014-10-16热度:0次
穿过庄溪小镇的溪不叫庄溪,而叫十五溪,发源于庄溪上游的十五溪村。十五溪人杰地灵,众所周知的革命烈士红六军参谋长李子俊就出生在十五溪太极头李家。据《宜昌文化志》记载,晚清时期,十五溪村共出了8个贡生,李子俊的祖父就是“拔贡老爷”。 那时候,每出一个贡生,朝廷特许这家竖旗杆3年,以示荣耀。仅“太极头”李家,在9年内就出了3个贡生,所以这里至今还流传有连树9年旗杆不倒的故事。现在,在十五溪村还可以看到不少当年树过旗杆的石座。十五溪人心怀圣贤,乡风文明,是声名远播的故事村, 2008年以十五溪村为主体的都镇湾故事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十五溪,溪水清冽,沿岸茂林修竹,溪清景明,穿过幽幽峡谷,蜿蜒前行十五里,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古色古香的风雨桥,像一个苍桑的时间老人静静地俯卧在清溪之上,两岸山坡上是满坡苍翠的茶园,茶园深处散淡的分布着几个茶庄,飘着悠悠的茶香,庄溪便由此得名。
1987年隔河岩电站的修建,位于清江岸边佷山脚下的都镇湾集镇迁建到此,这个小小的茶庄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座气势恢宏的庄溪大桥横跨东西,把集镇连成一体,形成横贯东西的庄溪大道。向东接王渔省道,是庄溪集镇的陆路主要出口。东南接庄龙路,直通龙潭坪。东北则接佷山码头,江对面就是风景秀丽的武落钟离山了。向西南接庄溪码头,与鸭子口隔江相望。西北通向麻池,与五峰相连。天气晴朗的清晨,站在雄奇险峻的庄溪大桥上,顺着溪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道教圣地―――中武当天柱山,桥下溪水潺潺,四周绿树掩映,小镇静静地卧在晨曦中,安祥,静穆。
庄溪小镇,四周都是坡,但都平缓开阔。前面是绿色苍郁的冠坡,多年以后,我脑海里还保留着一轮红日静静地挂在冠坡顶上的景象;后面是林田相间栀茶飘香一望无垠的的大坡,给人气象苍茫的感觉;西南面则是悠然逶迤的鞍坡,坡脚处建有鞍坡小学,掩映在一片青葱的松林中,清晨从松林中传出悠远渺茫的读书声。
庄溪大桥的西边是规划的工业区,最西端建有栀果色素厂?!敖鸶:扈佟笔嵌颊蛲宓闹夭?,既可入药,又可做色素等工业原料。记得1996年我刚从麻池调到都镇湾镇时,正是栀果行情最差的时候,色素厂被迫停了产,满山的栀果熟了,金黄一片,煞是好看,但农民的脸上却是愁容满面,栀果2角钱一市斤都没有人收,当时镇党委柳书记,急得团团转,派干部到处推销,还在《人民日报》上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发了求助信息,但收效甚微。后来,栀果行情持续好转,有一年鲜栀价格甚至达到10多元1市斤,十五溪有一个姓李的农户当年栀果卖了17万多元,乐得他到处请客,还敲锣打鼓地给政府送来了牌匾。栀果产业从此迅猛发展,全镇面积达到3万亩,2013年鲜栀产量接近600吨,栀农收入近7000万元。色素厂也越做越大,去年还在白氏坪工业园区又建了一个聿津生物色素加工厂。桥西紧挨桥头的是清江铸造厂,主要生产各种小型农机具、烤火炉等机械。厂长姓皮,是我西湾二中时的同学,他是都镇湾政府的公务员,在镇经委工作时,就领办铸造厂。开始是一个小作坊,在他手里慢慢盘大,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他辞去公职,买下了这个他亲手创建的厂,几经打拚,现在已发展成为长阳知名的农机生产企业,清江铸造厂也更名为清江农机公司,在津洋口创新产业园建了宽敞明亮的大厂房,去年创产值5000多万元。
庄溪大道的东边建起了新的庄溪小学,占地30多亩,庄重气派,有效带动了集镇东扩,沿街边又建起了一排整洁簇新的房屋,很是热闹。沿庄溪大道东行到福字坪,廪君茶叶合作社建起了宽敞明亮的茶叶加工厂,流水线作业,年生产干茶达到20万斤,是都镇湾有名的茶叶专业户李作森创办的。李作森今年50多岁,八十年代初,他在佷山脚下创办了第一个茶叶加工厂,1987年移民至庄溪他又重建起茶叶加工厂,厂即是家,家即是厂,以茶为生,创制了“很山贡茶”品牌,多次获得鄂茶杯金奖。2006年这个以茶为生的土家汉子创建了廪君茶叶专业合作社,参加社员达到2000多户,拥有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5000多亩,2013年社员年户均收益达1万多元。在廪君茶叶合作社茶厂坎下的福字坪码头,又兴办了菖生茶叶公司,专门引进了黑茶生产工艺,该公司生产的“金龙”黑茶今年获得全国博览会金奖,为都镇湾茶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在新建的庄溪小学往南朝清江边,都镇湾政府正在实施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大工程————兴建佷阳古镇。计划从庄溪小学开始,修建一条长2700米宽50米的古街道,一直连到清江河边的峡洞岩。然后一桥飞架南北,一头与武落钟离山连接,一头经过高桥石岭,到三洞水,与王渔省道相接。都镇湾政府干事利落,说干就干,已经修通1200米。刚走到已修通路的接头处,绿色荡漾的清江河倏然展现在眼前,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感觉庄溪小镇就像一个英俊的年轻后生,遇到了青春迸发柔情似水的美貌新娘,陡然间注入了灵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望着眼前碧绿的清江河,我心潮起伏,不禁又想起了1998年夏天抗洪抢险那惊险的一幕。1998年,我当时在都镇湾镇任党委副书记 ,接到县抗洪抢险指挥部的命令,为保荆江大堤不分洪,隔河岩水库须超水位蓄水,指挥部要求全县紧急动员不惜一切代价抗洪抢险。我当时带着一个小分队驻扎到佷山和庄溪的库岸沿线,指挥抗洪抢险。记得我是晚饭后接到的命令,带着小分队连夜出发来到佷山码头,天空大雨滂沱,江里浊浪排空。我和农委主任陈家福、佷山村党支部书记李香海三人一行,乘着一个鱼划子,一头闯入波涛汹涌的江水中,沿库岸进行搜查。驾鱼划子的是佷山码头上的李老,他是清江航道上的老船工,在清江河里闯荡了一辈子。只见他双手划桨,稳操船舵,感觉鱼划子像一片树叶,时而卷上屋脊高的波峰,时而又像沉入万丈深渊的谷底。我是个“旱鸭子”,平身没见过这么大的风浪,而且是在这大雨滂沱的夜晚,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葬身鱼腹的画面,我闭上眼睛,咬着牙关,攒足全身力气挺住。鱼划子来到武落钟离山对岸的小叉湾,这里有个独居的70多岁的伍家婆婆。我们来到时,河水已经漫过了房屋的阶沿,伍家婆婆蜷缩在堂屋的屋角,瑟瑟发抖,眼里充满了绝望。我当机立断,带领一班人,迅速把伍家婆婆转移到坡上的安全处,又马不停蹄地帮助她把屋里的家具全部搬到坡上,连屋上的瓦都下下来搬上了坡。这时天色微明,我们顾不得片刻休息,又急忙跳上船,赶往黑狗子湾移民户曾祥燕家抢险。等我们在曾祥燕家抢险结束回来时,已是早晨九点多钟,路过伍家婆婆的家,伍家婆婆的房屋已淹没在茫茫的江水中,杏无踪迹,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经过半个月的奋战,我们分队负责的佷山和庄溪两个村没有出现一起死伤人事故,群众的财产损失也降低到最低限度。经过这次抗洪抢险,我深入到库区移民家中,真切感受到隔河岩库区移民真是不简单,为了国家建设,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家园,有的远离故土,去到了陌生的江汉平原,有的被迫后靠,过着失去生产资料的艰难生活。仅都镇湾镇就淹没肥沃良田 5000多 亩,有移民户近3000 人。当时我抢险的佷山村黑狗子湾就居住着后靠的二十多户移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甚至望着满河的清江水,竞然没有水吃,我看后心里十分难过。我又回想起当年在麻池工作时,西湾村曾经有十几户移民搬到下村后,仅过了一年,他们又返迁到西湾的团包岭,他们说:“从小在清江河生活惯了,早晨起来看不到清江河,心里就发慌,脑壳都是木木的!”真是故土难离??!
庄溪大道的中间主要是镇直机关,几年不见,面貌焕然一新。紧挨庄溪大桥桥头的卫生院,盖了新的门诊大楼,整洁而温馨;法庭和信用社也都建了新楼,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觉;新盖的政府大楼雄峙在小镇的最上方,庄重中透出几分威严。庄溪大道南边的移民一条街,新铺了水泥路,做了整齐规则的排水沟,街面整洁亮堂,几个老头在街上悠闲地踱着步,拐杖不紧不慢地杵在地上发出清晰空旷的响声,使整条街愈发显得宁静而安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政府门前的广场上响起了欢快的音乐,庄溪小镇的居民兴高采烈地跳起了广场舞,男女老少, 舞姿蹁跹,怡然自得。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