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
来源:作者:王永刚时间:2014-10-20热度:0次
——读《朝鲜战争》有感
闲暇之余,我较为仔细的阅读了军旅作家王树增著的纪实文学《朝鲜战争》一书,这是一本详细记述60年前那场二战以来为争取和平而战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翔实的资料及作者细致的笔触把我带入到那场硝烟弥漫的战场,捧起这本五十多万字的著作,沉甸甸的,我的心不时随着书中的人物,特别是那些处在最底层的普通的士兵的命运跌宕起伏,那些年轻的生命,在一道道军令下发后,他们就义无反顾的奔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战场,他们知道,那是他们的职责,当然,他们也知道,他们可能一去也就永远不再回来,当然,这里的他们,也包括那些正处在花季的年轻的女兵们。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也零星的了解一些关于朝鲜战争的史实,当然,以前了解的都是一些关于正面的故事,限于我们以前的开放程度和一些政治的需要,许多鲜为人知的背景都被封存起来,多年以来,我都以为,朝鲜战争,我们是占了便宜的,但在阅读了《朝鲜战争》后,也许,我想我的心里关于这场战争的概念可能会更为具体,正如书中所言,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需要,只要政治的目的达到,那么,就是胜利,勿庸置疑,我们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但是,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些年轻的生命,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毫不犹豫的扑向残暴的敌人,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在零下几十度的恶劣生存环境中仅穿着单衣和露着脚后跟的鞋,与世界上最好的机械化部队进行着数百公里的奔袭比赛……朝鲜战争,中朝两国军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武器火力的对比,堪称天壤之别,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用无畏的不怕牺牲的精神,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尊重。
朝鲜战争,一个新生的政权与世界军事强国之间的较量,自然涉及到两个国家最高领导人对这场战争的判断、对世界发展局势的深刻理解,因此,毛泽东与杜鲁门的较量,自然是战争的核心,让我们惊奇的是,两个指挥者都未踏进战场一步,但是,他们胸有丘壑,指挥从容,所不同的是,毛泽东的指挥,相对具体,有时候具体到一个战役如何进行,而且大部分是以个人名义电报发出(这在书中的详细电文中可见),而杜鲁门的指挥,大多阐述立场战略,具体实施则由战地指挥官执行,大部分是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或陆军司令部的名言发出,这可以看出两国体制和领导人的性格、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战争的较量,当然,也是两个战地指挥官之间最直接的对抗,彭德怀,八岁就失去母亲的贫寒农民的儿子,数次战争磨炼,战功卓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语),临危受命,指挥了这一场极其艰难甚至是极其危险的战争。从书中披露的相关细节来看,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对这场战争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尽管,限于历史的条件,文化的差异,在后人看起来不尽完美,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实属不易,他无愧于伟大军事家的荣誉。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语)!战争结束后,彭德怀回到祖国,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然而,卓著的战绩和他为祖国杰出的贡献并未为这位共和国的元帅带来晚年的幸福,晚年他身患结肠癌,于1974年11月29日14时52分在北京含冤辞世,让人扼腕。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曾任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时年30岁),50岁时任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这位以二战的赫赫战功到70岁时,达到了职业军人权力和荣耀的顶峰,然而,当荣耀到达顶峰后,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开始向下走了,由于他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使得美国在朝鲜的失败“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总统解除了麦克阿瑟的任何职务,原因是“已不能在涉及他所担任职责的问题上全心全意的支持美国政府和联合国的政策”,同时,杜鲁门还言:麦克阿瑟将军作为美国最伟大的司令官之一已经完全确立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对于他在重大责任岗位上对国家做出的卓越和非凡的贡献,全国人民深怀谢意。由于这一原因,我为不得不对他采取的行动深感遗憾。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在美国一家陆军医院病逝,终年84岁。与彭德怀元帅在病逝前的不断申冤相比,麦克阿瑟晚年是幸福的,他在被解除职务回到美国后,七百万美国人自发的到大街上欢迎他的归来,支持率上升到69%,而杜鲁门的支持率下降为29%,1962年5月,麦克阿瑟在他一生戎军之路的起点——西点军校,发表了一篇极富诗意的演讲,题为《老兵不死》,这最后的演讲与他在太平洋上曾经创造的赫赫战功一样,令世人长久怀想(原文附后)。一个战场上的两个对手,一个是胜者,一个失败,宿命不同,结局各异,东西方的差异由此而见。
还要提到的一个人是接替麦克阿瑟任朝鲜战争指挥官的李奇微中将,可以说,除过美国在火力上的因素外,这是一个令中国军人感到十分棘手的对手,自从他接替沃克任第八集团军的指挥官后,战争的结果差一点被改写,然而,尽管他上任后对联合国军在朝鲜的的败势有所扭转,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战争的天平还是向正义的一方倾斜,最终也没有改变朝鲜战争的失败结局。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承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的对手,他在中国军队攻占汉城,联合国军撤离汉城的时候,并不是很匆忙,直到担任后卫的美军撤退后,他才离开他的指挥部,他收拾起桌上的那张全家福照片,把他平时穿的那件睡衣钉在了墙上,然后在旁边写下了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官致意!”。面临失败,特别丢失了这个象征性意义的阵地,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是,李奇微却这么从容冷静的向他的对手表达了敬意,我不知道当我们的指挥官或者战士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感觉,也许胜利之余他们当时并未多想,但几十年后的今天,这句话看起来,最少应该有点败不馁的意味在里面吧,更多的则是战争还没有结束、结果未知的意味。后来的事实证明,其实在这个时候,李奇微就有了下一步的做战计划,而且针对了中国军队的软肋,“撕裂作战”凸显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展示了现代化立体战争的优势,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当然,我们也感谢这位强劲的对手,正是他的“撕裂作战”,志愿军的高级将领们认识到了我们军队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劣势,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的前身)应运而生,也标志着中国军队向现代战争的特有规律开始了初步的探索。
战场的较量,战役指挥者的指导思想至关重要,优势的火力如果指挥不当,一溃千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优势的火力加上正当的指挥,其后果是可怕的,我们不能总冀希望于对手是一个愚蠢的家伙,总是犯低级的错误,现实中的结果是,对手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笨,有时候,他甚至比我们想像的还要聪明,正视我们的对手,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战场之外的事情亦然。
战争是要死人的。朝鲜战争,美国人说,他们损失了十四万两千零九十一人,其中三万三千六百二十九人死亡,十万三千二百八十四人负伤,五千七百一十八人被俘或失踪。以中美当时的火力对比以及中西方文化、战争观念来看,中国军队损失的人数不会比美国人少,恶劣的天气环境和不足的后勤保障,中国军队非战斗减员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遗憾的是,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的伤亡人数至今没有公开的记录。在签订战争停战协定的当晚,开城举行了庆祝晚会,晚会上演的是两部中国古典爱情剧目:《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据说官兵看了还想看,又有人不同意演祝英台为梁山伯“哭灵”那一场,说总是哭,气氛太悲伤。彭德怀说:“人死了,为什么不让哭?”不知道这是不是革命的浪漫英雄主义。六十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朝鲜战争的人如果还有幸活着,也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那些流着鲜血倒在朝鲜土地上的年轻士兵的身影,也如《梁?!分心前哽档牟实粼诓辉倬秸娜嗣堑募且淅?。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思想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官兵用生命铸就的,每一段那惊心动魄的章节,都让我心生敬重,当然,也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感慨,总结评论朝鲜战争的文字,用无以数计并不夸张,在这个闷热的夏天,谈论这个沉重的历史话题,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只言片语,仅表达自己的一点感想而已。愿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官兵们和那些令我们尊重的对手身上体现出来的祖国、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人类那些优秀的品质,给予我们继续前行和创造文明、珍爱和平的动力。
愿人类远离战争!
后记:这是我两年前读书时写的一个随笔,记录了自己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今年,是朝鲜战争62周年,再一次翻阅到这篇文章,我似乎又回到了62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再一次向那些为保家卫国而奋不顾身的英雄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附:《老兵不死》
——麦可阿瑟
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它们随着对昔日事业的憧憬,带着那余晖消失了。昔日的记忆奇妙而美好,浸透了眼泪和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抚爱。我尽力但徒然的倾听,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
我在梦幻中依稀又听到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滑膛枪在鸣放,又听到了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然而,晚年的回忆经常将我带回到西点军校。我的耳旁回响着,反复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今天是我同你们进行的最后一次点名。但我愿你们知道,当我到达彼岸的时候,我最后想的是学员队,学员队,还是学员队。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慢慢离开。
我向大家告别。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