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回忆知青岁月(1)

来源:作者:赵维峰时间:2014-11-04热度:0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播出。导演吴子牛当年也是下乡知青,感谢他拍出了这么好的电视剧。当我看过这部电视剧之后,我又一次被邓小平视知青如亲人感动了。以前我曾看过叶辛的《孽债》是描写上海知青返城之后,历史大变革所留下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今天我又重温了邓小平在知青问题上的英明果断的决策。镜头中,邓小平在听取了中央调查组关于云南知青返城的问题之后说:”让孩子们回来吧。这是一句多么令人感动的话,这是一句多么暖人心扉的一句话,这一句话让我泪流满面,这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电视剧中云南知青迫切返城的场面让人感慨万千。知青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再加上亲人离散,知青一贫如洗,和农民争食,农民也不乐意。

     
我记得当年我们从家到知青点,火车票是六角钱,下车后还要走很远,我们知青往往结伴而行,挤上火车后也不买票,列车长和列车员看到我们笑着说:知青吧?我们都害羞地点点头。当列车上推过来卖饭的小推车时,那飘着肉香的饭菜把我们的胃口一下吊起来了,铝制的盒饭三角一份,我们不分男女,蜂拥而上,每个人都要两份,个别的要三份,我们知道下了火车,到农村知青点已经错过中午饭,就要饿到晚上,晚上的饭也不好。列车长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又训斥我们:买票没有钱,吃饭有钱了,还一人两份?;叵肫鹉歉瞿淹乃暝?/span>,饥饿和贫穷使得我们的脸皮变得厚了起来。

     
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当年到了修武县葛庄公社二十里铺村,这里是新乡地区直属机关五七干校,(新乡-长治)长铁路的北面是国家建委五七干校,,当时谷牧是国家建委主任。由于两个干校相距很近,知青和干部大部分人都很熟,国家建委干校有一个干部,老家是新乡县七里营公社,他把女儿送到新乡地区五七干校,让她女儿和我们知青一起劳动。在干校,刚开始,那里面除了领导,其余的干部都有问题,不是右派特务,就是叛徒内奸,我和这样一群干部在一起生活劳动了八年,我觉得他们都很好,生活艰苦朴素,工作勤勤恳恳,来干校之前都是单位的领导干部,亲情观念也很浓,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百般呵护我,他们慢慢地都变成了我心目中尊敬的老人。

     
国家建委干校来的那个女知青,和当地农村支书的儿子谈起了恋爱,并且怀孕了,她的男友即将入伍参军,当时我们和她的父母一起,都劝她终断这段爱情,可她意志非常坚决,根本不听好言相劝。当时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宁叫当兵的搂折腰,不叫农民招一招。当兵的都出身好,复员转业都安排工作,这位女知青家庭出身不好,他想改变下一代的家庭成分,所以,一意孤行,谁的话也听不进。父母如果再强行干预,有破坏上山下乡的罪名。转眼她已经是俩个孩子的母亲,而且又怀孕了,他的丈夫也复员转业,家是农村的也不再安排工作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的五七干校全部撤销,国家建委干校的人员连同家属全部返回北京,但是已经在当地农村里结婚生子的知青不准返回北京,北京市的户口审查非常严格,就这样,这位知青失去了和父母一起回京的机会。

     
这位女知青的父母,哥哥嫂子,还有两个小侄儿,乘坐火车要返京了。我也去送送他们,女知青挺着大肚子,孩子再有几个月就要出生了,丈夫抱着一岁多的孩子,另一只手拉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这位丈夫不再是昔日那位活波机灵的模样,穿的衣服邹邹巴巴,沾满了泥土,出门连个替换的衣服也没有,在岳父母面前,没有一点精气神,我突然想起鲁迅笔下的那个润土,生活的重担和拮据使得女知青一家像外出逃荒。站台上,再有十几分钟火车就要进站了,女知青的父亲可能想到自己的女儿就要永远留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了,以后自己的小棉袄就这样丢在这里了,看着幼小的两个小外孙,他从身上掏出五张十元钱给女儿,女儿推着硬是不要,突然他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那场面令人痛苦的揪心,父母返京,难分难舍,是喜是悲,我在旁边,心中五味杂全。那位女知青的名字至今我还记得,她叫张闵,她永远扎根在了河南修武县的农村里,北京与她无缘。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红豆生南国

下一篇: 醉在香纸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