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好名声
来源:作者:罗小罗123456时间:2014-11-20热度:0次
在小城,每逢酒桌上,冷不丁就有人会问:你是方杨的罗姓吗?我说:是的?!澳悄闳系媚歉鍪莞吒龅穆拗魅温??”“他是我爸?!薄澳闶撬媚锇?,来来敬你一杯?!薄澳惆挚墒歉龊萌死病疟鹑硕愿盖淄碌男跣醯鸬穑业男睦镆灿砍龆愿盖椎奈尴蘧匆?。
算起来父亲离开我已有十余年了。印象中的父亲是个不拘言笑的人,他瘦瘦高高,迈着长而有力的腿,来去如一阵风。父亲在那个年代只读了个私熟,相当于高小的文化程度。然而父亲勤奋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过硬的好字,远近闻名。记忆中,父亲的书桌前总是堆满了笔墨纸砚,走进书房墨香扑面。父亲龙飞凤舞的练字稿丢得到处都是。有时过节,会有三三两两的乡邻登门求父亲作对联。那时纸张欠缺,父亲跑到废品店称来人家卖掉的废纸,潜心习作,足见父亲对书法的热爱。后来我上了班,托人从外地寻来上好的笔墨纸砚给父亲,他欣喜若狂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好久都舍不得用。那时父亲的眼已花了,但他仍然坚持戴上老花镜,躬身坐在桌前挥笔方遒,他甚至把一本唐宋诗词一字不漏地写了无数遍,态度之虔诚让人为之动容。记忆里,我坐在父亲丢下的那一堆堆手稿里细细地整理,流涟忘返。也就是那时我疯狂地迷上那些或让人充满激情或让人颓废哀婉的诗词。
父亲一生勤奋好学,脾气好,为人豁达。十七岁时,他已是我们那个区公所的文书,(彼时的乡政府)写材料,跑腿送信,安排乡里的琐事,样样离不开父亲。二十岁时,父亲已成为乡里的组织干事,他的勤奋、博学让十里乡村名声大震。及至后来父亲从粮管所主任做到区公所主任、区镇长、乡副书记。每一步,父亲都很努力和辛苦。即便父亲当到了区镇长,我们仍旧住在破旧的平房里,昏暗的灯光,阴冷的水泥地透着冰冷的寒气。有好些次,父亲分管的财政所领导主动找上门,他们要建家属楼,只要父亲肯拿一万块钱,我们就可住上新楼房。父亲断然拒绝了,为此每逢漏雨时,少不了听母亲的一顿喋喋不休的抱怨。正是因为父亲的两袖清风,才会博得乡邻的称赞。那时父亲给人穿针引线,帮大批贫困户种菜养鸡走致富路,牵线介绍进城招工,资助乡里乡亲粮食……善事举不胜举。及至后来,许多在大城市立足的乡邻逢年过节会回来看望年岁已高的父亲。他们开口便说:唉呀,那年亏了你啊,罗书记…..即便混到一官半职,我们家日子过得仍是艰难。父亲在我们的记忆里似乎永远只有背影,他整天忙东忙西,在农户住队十天半月见不到人影。我们姊妹四个上学读书,吃不饱穿不暖,有时连学费都是母亲到处借。那时母亲已从粮食部门被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带头辞退闲赋在家务农。母亲种田、养猪、做裁缝,含辛茹苦把我们几个拉扯大。每次提起,母亲总是一脸怨气地说:你爸是个吃里扒外的人,胳膊往外拐的,老苕一个。后来七八年恢复高考,哥一举成名,成为乡里的高考的状元。不久,姐又顺利考上了武大。这在当时的小城着实引起不小震动。人家总会说:看,人家老罗的伢真会读书。父亲听到这时总会弹着烟灰眯起眼:寒门出才子,老话说得没错啊。
父亲爱下象棋也是了名的。忙里偷闲,父亲总会找人下上几盘?;杌频穆返葡?,街边的巷子旁,理发店门前,每次总是乐此不彼。好几次带着我小外甥出门玩,结果遇上棋友把看伢的事忘到九宵云外去了,惹得我外甥一路哭着找家。为此少不了母亲的指责与抱怨?;谄迨歉盖椎纳贸ぃ伦畔伦?,听到争论,双方当仁不让,面红耳赤,推推搡搡,赌咒发誓,然后是低声求和……场面壮观,让人忍俊不禁。若逢人家连赢几盘,他必定不会让人家走掉。再赖着下,再悔……到了吃饭时,母亲的声音总会在街头巷尾准时响起:老罗,回来吃饭啊。老东西,把个下棋当这认真的。
父亲一生热爱政事。每晚七点的新闻联播是他必看节目,大大小小的新闻决不漏过。他的口头禅:男人嘛,关心点时事,做点事业才行嘛。每次我哥回来,爷儿俩推杯换盏,畅谈国事,场面温馨,让我们女辈好生羡慕。
父亲在历任街道政协副主席时,已退居二线了,他仍事必躬亲,走访乡村第一线,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调研稿件,多次在杂志报刊上发表。“凡事要做就要做得像个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父亲生前一直教导我们。多年后,我也光荣地步入了政协委员的行列,践行着他的一言一行。每走一步,努力而谨慎。因父亲在远远的天堂看着我,提醒我不要辜负了他的好名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