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祭祀父母

来源:作者:温治中时间:2014-11-27热度:0

    我国农历节气清明、立冬、冬至民间盛行有祭祖、饮宴、扑岁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来年的平安。而我不会忘记每年一次回家乡给父母祭祀。近日我回去祭祖,好让老人?;ど椋⒍蟊苊夂?,感受到温暖。虽然七十八岁我随心所欲,但是不会逾越规矩。                            
    父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先后离世,均为八十四岁。自从我懂事那天起,知道父母是地道的农民,没有文化,但他俩勤劳扑实、好客、善良,给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爷爷奶奶生育四男二女,家下很贫穷。父亲是长子,个儿不高,黝黑的面孔,身材挺坚实,打小就在家种地。记得我七岁那年日本鬼子侵略到我国江西信丰时,学校???,在家每天看见父亲天不亮就背着梨牵着牛去地理耕种,中午打个点,下午继续耕种到太阳落山才回家。年年月月,凤凤雨雨,岁月的犁,在父亲的犁下成了纵横的深沟,父亲的腰背驼了,那侧影像一张弓—— 一张绷的很紧的弓,似乎要把一张犁射向天地边!在那时,我无法理解父亲负担全家生活的重任,但看到那侧影,心里至今难以忘怀。                                
    在那个动乱年代,父亲除了不辞辛苦耕种田地,还好学到一手好拳棍。别看他个儿不高,可他手眼非常灵活,而且很有力,听村里人说:有一次乡里二个伪丁抓他去当兵,他一人打败了他们,躲过了灾难。小时,晚上我经??醇謇锲?、八个年轻人在公堂厅里跟父亲学武,他耐心教他们,不收费。有空,父亲也教我几招。                                    
    后来家里生活虽有好转,而父亲非常节俭,一辈子穿着简扑,一年四季以赤脚行走为主,即是冬季也是穿着一双旧布鞋;小时,我好几次看见父亲把不小心掉在桌子上的饭,用筷子夹起吃掉,他常给家里人讲:“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备盖资歉鲋毙宰拥娜?,对人善良友好。那时,有要饭讨吃的人上门,他会毫不犹豫地把母亲煮好的饭菜把给人家,好让他痛快离去。有一次不知是从那里来的痳风病人,离我们家门前比较远处叫了一声“要饭哟!”父亲听见了,立刻把饭菜、瓜子、红糖包装好送去给了他。当时我小不懂事,有点想不通,父亲说:“人有了病,没办法,很痛苦呀!”父亲的举动,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他为人高尚的品德。                                                                               
    我有一位慈祥温柔的母亲,中等身材,白净的皮肤,梳着客家女的发结,穿着兰布衫,一双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提起她,人们都会咵人好心甜。                  
    那时,全家有十余口人吃饭,全有母亲抄捞家务,早晨不太亮,我被炒菜声惊醒,我悄悄下了床,看见母亲正在做饭,她的身影沐浴在晨曦之中,显得很美,我走了过去,母亲回过头来,又朝我投来一瞥,啊!母亲的眼睛里有几丝血丝,却饱含着期望,她对我说:快拿碗筷,叫叔叔婶婶、姐姐、第第们吃饭。这时,我端起饭碗,心里不禁责备自己,你怎么不多分担母亲的艰辛呢!                                            
    在我的感觉里父亲似乎永远是眼前一副神采奕奕的模样,稳当、吃苦、厚实,就是这样的神情,开创了我们这个家。父亲的刚毅揉合了母亲的纯良,缔造了这一对佳隅。他们以身似表,叔叔和婶婶们个个都很努力劳动。日本鬼子投降后,三年我家就脱贫,家里种的甘蔗熬的糖、种西瓜煮的红瓜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远近几十里地闻名,並盖上了一栋二百多平方米土木结构的楼房。此楼房尚未完工,解放初借给村办学堂,后因涨大水给拆了。          
    解放后,父母为培养我做一个有文化、品德高尚的人,常年累月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得到的薇薄钱供给我上小学、初中、读师范,即是我参加工作后成了家,还是关注着我,1982年时序刚到秋风,那时四个孩子正瞅着开学,我的经济困难,82岁父亲身带20元人民币,从家乡赤脚步行六十余里地来到908地质大队给了我。父母沉甸甸的心意,逗着小孩渴望的目光,一股暖融融的香气沁入肺腑,父母仿佛是一支蜡矩,身子眼看熔化完了,但还燃烧。                             
    在祭奠的过程,我仿佛看到了父母无比美好的身影,此时此刻,心中犹之乎,油然而生背诵着孝顺决:“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