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北朱村,会立刻觉得这是个繁华的地方。它位于焦作市中站区南部平原,城乡接合部,有人口8000余人。村前是繁忙的公路,公路以北,土地平阔,屋舍俨然,一座牌楼巍峨矗立。过了牌楼向北,笔直的水泥路宽阔敞亮,行人络绎不绝,路两边街灯林立,商户店铺鳞次栉比;村里的小街道也不少,整齐而干净,于房前屋后种植着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村外便是平整的田地,能嗅到空气里泥土的气息。乡村生活,一点也不觉得喧闹,人人悠然自得。
在村里走走就知道,北朱村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有村落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朝;明代初期,累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的张昺在“靖难之变”中遇害后葬于村北,其家人也随之在此定居,现在村里的张姓居民就是张昺的后人。张昺墓地及祠堂现在保存完好,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时,北朱村人在山西、陕西一带经营药材颇有名气,从保留下来的古民居能想的到。现存古院落64个、房屋388间,共计116座,多为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建筑。古民居群以一进、二进、三进四合院为单元组成,以二进四合院居多,多数院落坐北朝南。单体建筑形式分为单层硬山两面坡式、两层阁楼式和三层雕楼式三种。以单层两面坡式为多,个别前带回廊,均为灰板瓦和筒瓦覆顶;两层阁楼式建筑数量次之,前带回廊较多,均为硬山两面坡,灰板瓦覆顶;雕楼式建筑仅存一座。这是汉民族北方典型的民居建筑院落,每座房屋墙体的下部多为条石,墙体的砖砌、斗拱、卧立枋、垂莲柱、门窗隔扇、门楣、压窗石、柱础、大门口的石墩等构件上有石刻、砖雕、木刻、彩绘等,展现了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
文化是脉,绵延不断;文化是酒,历久弥香,北朱村尤其重视文化的建设。村里建起了3个文化活动广场、10多个群众健身场所,配置了70多套健身器材。村中一栋框架结构的仿古建筑正在建设之中,这是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室、书法展示厅、戏剧表演厅等活动场所。他们组建了大型管乐队、武术队,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除了村民自演节目外,还聘请省曲剧团和新乡、周口等地的剧团前来演出。
在北朱村,春节之后,能欣喜地邂逅他们举办的农村文化节。伴着震天的锣鼓声和清脆的鞭炮声,秧歌队、腰鼓队、背桩队等竞相登场。“背桩”是北朱村的一绝,上桩孩童略施粉黛,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热闹激情的场面展示出农民的精神气。目前,“背桩”和腰鼓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传统艺术表演,路边还有乡村文化纪实摄影展,北朱村人用一幅幅照片,记录着村里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临近中午,万人大聚餐更是把文化节推向了高潮,大家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除此之外,村里还全面改善了北朱村中心学校的硬件设施,校舍焕然一新。他们每年都会进行“五好家庭”评选活动。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生活补助,重阳节老人们还会收到礼物。以人文关怀凝聚人心,北朱村呈现着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
北朱村不单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经济建设也同样繁荣。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他们不仅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招商引资吸引了20多家企业来此兴业办厂,而且还开始发展绿色农业,提升乡村品味,在村北规划建设了100亩克仑生优质葡萄示范基地、60亩养殖区和80亩绿色蔬菜大棚区;同时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着生态园建设,打造乡村旅游新格局,目前,张昺陵园的建园工程已陆续投资300余万元。
如今,在北朱村南,正在建设“朱村美苑”社区。它是按村民集资建房模式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了43栋多层和高层楼房,小区配套设施齐全,有自动供水系统和太阳能热水供水系统,天然气、医务室、图书室、活动室、生活超市、幼儿园等服务游乐设施齐全。目前,一期工程前期的18栋多层村民住宅已经落成,崭新气派的高楼大厦,使北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中心村社区。据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资料显示,村里完成搬迁后,可置换出老宅基地900多亩,土地的合理开发、集约利用,预计可增值2亿元。巨大的商机,安居安业的温馨家园,承载着北朱村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姓名:许庆风
单位:焦作市国土资源局中站分局
地址:焦作市中站区国土资源局
联系电话:13613917818
固定电话:2958008
上一篇: 不该生于帝王家!——李煜
下一篇: 洋房、花海、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