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归来
来源:作者:熊永树时间:2014-12-02热度:0次
秋冬之交,我应邀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有幸来到腾冲,短短一周的学习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回到长阳,我的心情却始终不能平静下来,那湛蓝如洗的天空、满街金碧辉煌璀璨夺目的翡翠、火山热海喷涌的温泉、悠远宁静的和顺古镇,一个个优美的画面在我眼前晃荡;还有那蜿蜒崎岖的滇缅路、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四壁陡立的英国领事馆、弹洞犹存的老榕树---仿佛有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我心中诉说---
早晨九点钟我们从长阳出发到三峡机场,乘西南航空客机经停重庆到昆明,转乘祥鹏航空客机到腾冲已是晚上九点多钟,12个小时,直线距离2500公里,从鄂西南到西南边陲,够遥远的了,遥想古代,跟随那西南丝路上的马帮一路晃荡,怕是没有半年时间别想到达的吧!顿感一日千里真非虚言!
腾冲,古称腾越,又名“滇越国“,是横断山以西中缅边境上壮丽的边城。它东连保山、大理,西通缅甸、印度,北控片马、泸水,南望龙陵、芒市,锁阴滇缅、沟通四方,像一块镶嵌在万山丛中的绿宝石。它是中缅边境上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云南近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东南亚、南亚、西域文化的窗口”。唐朝时就在这里建立了腾冲府,元以后各代中央政府相继在此设立司、州、道、厅、署等,这些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别,是仅次于省的设置了。有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就经这里延伸,它翻越横断山脉,从四川成都蜿蜒而来,经过腾冲分路向东南亚、南亚、西亚而去,史称“博南古道“,它比著名的横贯大漠的北方丝绸之路还早200多年。《腾越州志》记载:“腾居天外,地广土肥---十八省人云集?!痹谇睾菏逼诮攵κ?,唐宋以来从未衰落。1899年,英国在此设立领事馆,1902年清政府开始在腾冲设立海关,当时,就连昆明海关还在腾冲海关属下。
腾冲现为云南保山市下辖县,国土面积5846平方公里,人口66万,最高海拔高黎贡山3700米,最低海拔940米,接缅甸边境线长148公里,有两个边境口岸,其中猴桥口岸属国家一级口岸,出腾冲往西200公里就能到达缅北重镇密支那。腾冲县城所在地腾越镇,属高原盆地,海拔1640米,龙丛山、打鹰山屏障于北,飞凤山耸立于东,宝峰山雄峙于西,来凤山横枕于南,群山环绕,气象万千。腾冲古城是明朝正统年间建造的,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石头建造的古城。当年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赞叹腾冲绚丽的风光、繁华的街道、深厚的文化:迤西所无!“极边第一城”由此而名。
我们下榻在腾冲民航大厦,没想到在腾冲喝到第一口水,竞然使我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宜昌农校读书时,在长阳清江旅社喝到的清江水的味道——清冽回甜,使我一下子就有了一种认同和亲切感。我向宾馆服务员打听,服务员告诉我说,这是腾冲山上的泉水。翻阅资料得知,古老冰川时期,欧亚板块碰撞造就腾冲特殊地质结构,形成了火山热海并存的地理奇观,据传腾冲有“九十九座火山八十八个温泉”。大盈江穿城而过遇断崖形成全国唯一的城市瀑布——-叠水河瀑布,相传此处为腾冲的龙脉所在,修建有太极桥,桥旁立有百年道观,道观前有一棵三百年的古老而奇特的桂花树,据介绍,此树仅1983年立冬时开过一次花,至今再未开过花,望着这棵历经沧桑仍绿意盎然的神树,让人不由得生出虔诚般的敬意!从道观出来,穿过一个平湖,望见叠水河瀑布像一条银练从断崖上飞驰而下,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使人惊叹不已!从腾冲城西行不到5公里,就是火山热海景区了,门口高大的石牌上“一泓热?!薄ⅰ霸普粝嘉怠奔父鍪檀笞质中涯?。景区位于幽幽峡谷中,两岸青山逶迤,古木森森,谷底植物茂密,野花盛开,流水淙淙,热气蒸腾。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飞檐翘角的古亭,上书“霞客亭”三个大字,使人联想当年徐霞客游历时的情景。走下一小段缓坡,只见溪中雾气蒸腾,十几米高的水柱冲向空中,颇为壮观。走近一看水柱竞是从两个蹲着的石蛤蟆口中喷出的,蛤蟆一大一小,大的蹲在地上有一米高的样子,睁眼鼓腮,气鼓鼓的样子,真是维妙唯肖。沿着峡谷一路缓行,溪边到处是泉眼,雾气濛濛,走过古老的彩虹石桥,就到了仙人澡堂,传说是仙女洗澡的地方,澡堂约有十几见方,水澄净明彻,绿中透白,上面氤氲着腾腾热气,仿佛仙女香汤沐浴刚刚离开的样子。沿着“之”字形山路向上攀行,沿途分布有珍珠泉、眼镜泉、鼓鸣泉、怀胎泉。有趣的是怀胎泉,左右两个古井,泉水清冽,深不可测,翻涌着大泡,左边井里温度竞高达摄氏96度,用麻绳拴着鸡蛋放进井里,不一会儿捞起来,鸡蛋就完全熟了。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富户人家的子弟结婚多年没有生育,夫妻俩来到这对温泉旁搭建草棚住下来,天天用泉水煮饭烧菜,不到一年竞怀上了儿子,怀胎泉由此出名。导游介绍,此泉水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增加怀胎机率是有科学道理的。一路向上爬行,来到半坡一个山窝里,只见山窝中央分布着一个30见方的椭圆形水池,池子中央沸水翻滚,温度显示为摄氏106度,我从未见过如此高温的温泉,真是大开眼界!大滚锅里沸水滚腾,掀起巨大的热浪,临近池边,热气熏得人睁不开眼睛,这便是热海著名景点“大滚锅”。坐在“大滚锅”旁边的广场上,舀一桶温泉水,脱下脚放到泉水中,仰头望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悠悠白云缓缓地从头顶飘过,一身的疲劳渐渐遁去,晃忽中有飘然仙去的感觉。
在腾冲的街巷中徜徉,感觉空气像滤过一样,太阳从四周的山顶上斜斜地照下来,静静地洒在房上、树上、街上,是如此的干净,一切都是这样的清新明净,一尘不染。街上既有新建的现代化的宽敞马路,也有铺着火山石逼仄的幽幽古巷;既有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传统中式房屋,也有各种各样的西洋建筑,在城西的山坡上还建起了上千栋现代欧式小洋楼。满街店铺,尽是翡翠,晶莹剔透,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每逢丁字路的街头都建有巨大的花坛,到处绿树蓊郁,花团锦簇。沿街栽植最多的是高大挺拔的云南樟,在平安街有一棵400年的云南樟,胸径4.1米,高28米,这棵古树正处在路的中央,巨大的树干占去了路的三分之二,两边仅容小型车辆勉强通过,我们伫立树旁,看见行人和车辆自觉的缓缓绕树而过,是那样的自然和谐。在“玉泉园”一家旅游餐馆,我看见紧挨着山墙生长着一棵古树,餐馆上二楼的楼梯竞然把古树合抱在中间,上下楼梯的顾客绕树而过,树皮竞连一点擦伤的痕迹都没有。
国殇墓园坐落于腾冲城西南隅来凤山北麓的缓坡地段,它是目前国内较大规模的正面抗战阵亡将士陵园和纪念地。陵园大门为牌楼式建筑,土木砖石结构,门头石刻匾额“国殇墓园”为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题书,进大门后,顺着甬道前行,依次分布有展厅、忠烈祠、各种各样的墓碑、英雄人物雕塑、浮雕墙,最后是“滇西抗战纪念馆”。
我伫立在小团坡月台上,久久凝视着安葬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墓冢群,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这一排排青绵石建造的墓碑,呈幅射状沿山坡依次散开,如一排排列队出征的战士,无声地诉说着远征军将士当年抗击日寇英勇牺牲的悲壮场景和辉煌历史。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以40万兵力入侵东南亚六国,从泰国进入缅甸觊觎滇西。1942年3月,为了防止日军从西南大后方侵入我国,中国十万精锐之师第一次出国远征,意在御敌于国门之外,滇缅抗战正式开始。由于各方原因远征军在缅作战失利。同年5月3日,日军从缅甸入侵滇西,怒江以西的大部分领土沦陷。在此紧要关头,腾冲乡绅推举并经云南省政府任命,62岁高龄的张问德出任抗日政府县长。这位临危受命的抗日县长,以一篇答复侵腾日军行政本部长田岛寿嗣的《答田岛书》而闻名于世,他在信中严斥日本人在腾冲犯下的种种罪行,在信的结尾他自信地说道:“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腾冲人民之前?!闭夥庑欧⒈碇螅蟮毓奈枇嗽颇厦裰诙匀湛芸拐降降椎木鲂暮椭酒?。正是在他的感召下,地方武装和远征军部分部队在民众支持下辗转滇西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斗,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1945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在美国盟军和滇西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强渡怒江,向盘踞在滇西的日军发起全面反攻。
“高黎贡山花正红,千岫万岫烟云中。险道迢峣锁眉黛,绝突巇兀摩窟窿“。英勇的远征军将士越险峰仰攻高黎贡山,血战松山,围攻腾冲,经过127天的浴血奋战,于1944年9月14日全面光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县城——腾冲。将侵腾日军藏重康美大佐以下6000余人全部歼灭,我军伤亡团长覃子斌、李颐等军官1234名,士兵17075名,腾冲地方民众随军作战阵亡及死难群众6400余人,美军将士阵亡19名,创造了国民革命军正面战场全歼入侵之敌的辉煌战绩。腾冲抗战是名副其实的焦土抗战,以牺牲一座”迤西所无“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代价,换来全歼侵略者最成功、最辉煌的战果。腾冲战役的胜利,解除了西线的的威胁,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士气。结合中国驻印远征军在缅甸密支那战役的伟大胜利,打通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向祖国大后方源源不断运送国际援华物质,奠定了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我在国殇墓园纪念馆购买了一本《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的书,仔细阅读,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战斗场景,不由得使人深临其境,战斗之惨烈,国军将士之英勇,令我十分的感动和震惊,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在众多的战役中,松山战役最为惨烈。松山主峰海拔2267米,与怒江江面垂直落差达1500米。登临高峰,脚下怒江委婉如带,凝望对岸,山上的行人隐约可见,地势十分险峻,它东临怒江,西连龙陵,是控制滇缅路的咽喉。日军56师团侵入滇西后,马上看中了这座巍峨的大山,兴奋地称其为“东方直布罗陀!”日军师团长喜形于色,妄图在这里再创造一个奇迹,要让松山成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依据松山之险长期控制滇西、虎视怒江,伺机东窥。日军56师团用两年时间打造了松山防御体系。松山战役从1944年6月4日打到9月4日,足足打了3个月,我军投入兵力6万余人,先后发动了14次攻势,大小战斗无数次,牺牲了7000余名官兵的生命,其中第二十集团军103师309团3000多人,打到最后只剩下20多人,山头消平了,山岭变红了,才最终占领山头。松山,这座原始森林覆盖,漫山葱翠的山岭,经过战斗的洗礼,已变成一座光秃秃的荒山。子高地上一片焦土,地表深犁,植被全无,战后几年都寸草不生,这满眼猩红的山岭,是血与火筑起的抗战烈士丰碑。
血泪筑建滇缅路同样令人动容。1931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掠我国土,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切断了中国沿海所有的的外援通道,妄图扼杀中国抗战。云南王龙云主动请缨:“修筑滇缅路,抗击日本军?!辈⑴淖判馗蚪槭硖河稍颇鲜≌⒆?00万,四个月完成筑路任务。滇缅路东从昆明起,西至缅甸的腊戌,全长1146.1公里,国内段长959.4公里,缅甸段长186.7公里。沿途山势险恶,建设工程十分艰巨。修路专家认定1年就很难完成,英国人和美国人则判断:起码要3年。龙云使出了非常手段,他给全省各位县太爷发出了鸡毛信和一副哐当作响的手铐!信的内容如下:“---逾期完不成修路任务,县长自己戴着手铐来昆明认罪。”滇西各县县长收到鸡毛信和手铐后,采取各种方法动员民众,1938年11月15日,公路动工了。全线26个工程段20万民工参加筑路,不仅男人们全部上山了,连70岁的老人和12岁的小孩及小脚女人都上来了。这条穿越横断山脉,跨过澜沧江、怒江大峡谷的公路,完全靠那些青筋暴露的双手,用砍刀、锄头一点一点地抠开泥土撬开山石,靠那些赤背光脚的山里汉攀岩凿孔土法爆破,筑路的艰辛可想而知。有一个细节很具象征性,那就是修建功果桥时从缅甸运吊桥钢索,没有公路和车辆,全靠人工翻山越岭运过来,几百米长的钢索,怎么抬?聪明的滇西人把几百米长的钢索绕成一个个小圈,两人抬一圈,数百人串在这钢索上,就像蚂蚁搬家,硬是把这条长龙从缅甸运到了澜沧江。想当年,滇西十几个民族几十万人身着不同的服装用最原始的工具,真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在修筑着滇缅路。工地上日夜抢工,劳动强度大,医疗条件差,安全无保障,几十万民工忍饥挨饿负重劳作,筑路期间,因爆破、坠崖、坠江、塌方和瘅毒死亡的民工就有3000多人,而因筑路负伤致残的则多达1万多人,可以说这就是一条血肉铺筑的路!1938年8月31日,经过9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公路越过横断山脉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高山大岭,跨越奔涌于大山峡谷间的漾濞江、澜沧江、怒江,全线完成土石方1333万立方,建成大中型桥梁7座,小桥522座,涵洞1443道,铺筑路面800余公里,滇西人民靠原始的工具和简单的筑路方法,用9个月时间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被美国白宫特使詹森称为“可与巴拿马运河媲美的”人间奇迹!就是这条仓促诞生的公路,以它稚嫩的身躯支撑着中国抗战,成为中国唯一的战时物资运输线。伟哉,滇西人民!
腾冲光复后,腾冲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为抗战而捐躯的英雄们。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理应丰碑伟冢,以祭英灵“的倡议下,社会各界和群众踊跃捐款,华侨慷慨解囊,群策群力,国殇墓园终于在194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周年纪念日落成。199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腾冲县建立”滇西抗战纪念馆“,纪念馆于1996年破土动工,199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为纪念牺牲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将士,2011年9月14日建成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冢三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我在纪念碑前默默凝视,耳边仿佛又听到了那首豪迈的远征军军歌在山间回荡:“枪,在我们肩上/血,在我们胸膛/到缅甸去吧/走上国际战场。滇缅路上,车轮滚滚,旌旗飘飘,满载远征军将士的车辆排成长龙,浩浩荡荡,跨河而去,是何等的威武壮观!在纪念广场右侧“中国远征军十三位殉国高级将领名录”前,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依次拜读这些威名赫赫的抗日名将的身平和事迹,第一位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戴安澜将军,当年他带领英武的第200师走在队伍前列,沸腾的出征场面,令这位热血将军诗兴大发,马背上戴将军即兴吟唱:”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载/诸葛前身今又来/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力挽长弓射夕阳。没想到豪气干云的戴将军真象当年诸葛一样,出师未捷身先死??!当我读到第八位将军时不禁一惊:李竹林,湖北长阳人,陆军少将,中央军校第七期毕业??拐狡诩洳渭印鞍?一三”上海保卫战,营长牺牲后代理营长指挥作战,被日军飞机扫射负伤。后奉调云贵,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少将参谋长、滇缅警备司令。一九四二年随远征军入缅甸,参加抗日作战。一九四一年夏,在带领分队查看兵站被破坏情况时,突遇日军伏击,突围时胸部负重伤,医治无效牺牲。
壮哉!在美丽的“极边第一城”,在伟大的滇缅抗战英雄史诗中,读到我长阳先烈的壮丽华章,是何等的荣耀!但转念一想,却又深感惭愧!我在百度查知,李竹林是鸭子口长滩人,殉国时年仅37岁,和我是真正的同乡,而在此之前,我却浑然不知。我在大脑里仔细搜索,只有红色苏区和七十七烈士纪念碑印象,而没有看到任何介绍这位长阳籍抗日英雄的资料,更不用说墓碑了。细细想来,我们从小在教课书上听到的是红色故事,爱国主义教育中看到的多是红色遗址,而对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抗战没有任何积极印象。联想近期读到的周碧麟先生写的《魂兮归来》,在高家堰馒头嘴、太史桥有多少国军将士为抗击日寇流血牺牲,他们大多都是二十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也没有祭奠他们英灵的地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源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而英雄的感召力永远是其主旋律。国殇,就是为国捐躯的年轻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正视历史,全面而真实地认识历史,永远记住这些民族英雄,让他们的的英灵魂兮归来!
?。ê笔〕ぱ敉良易遄灾蜗毓磷试淳郑盒苡朗鳌?014年11月25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