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青岛山炮台遗址纪实

来源:作者:李岩时间:2014-12-03热度:0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8—1918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 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州、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814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 致了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四大帝国的瓦解,并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 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所致。历时43个月的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双方动 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一战战场除主要在欧洲外,日本出兵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北洋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 “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 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5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 称为府院之争。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14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 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结果,青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战 场遗址,更准确说是一战远东战场遗迹。其实,我们发展青岛市北旅游应注重历史文化内涵,所以青岛山炮台遗址存在的重要性和它的历史渊源是密不可分的。 青岛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我们除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外,人文方面的旅游更应该从历史中寻找,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岛档案,这是我们青岛人义不容辞的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宣传并推广青岛山炮台遗址具有很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青岛山炮台遗址,系侵华德军1899年所建。由南、北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所组成,是侵青德军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是军事总指挥部所在地,曾被德军诩之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对德宣战,青岛成为亚洲最重要的战场。日德两国军队在青岛山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德军战败投降前自行炸毁了南、北 炮台,惟地下指挥部保存比较完整。从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后面的石阶小路拾级而上,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地下指挥部的铸铁瞭望塔。此塔自重6吨,可以说是当 时最坚固的军事堡垒。从瞭望塔走不远就来到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该指挥部总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50余个厅、室,大部呈三层立体结构,局部五层。顶部装有铸铁旋转瞭望塔,可全面观测掌握进出胶州湾入海口的舰船情况。内设两个蓄水池,可保障2000余名官兵三个月的作战生活用水。
  从建筑布局上,分为作战指挥、生活卫生、后勤保障三个区域。内部还建有发电机房、锅炉房、水泵房、会议室、兵器室、机要室、官兵餐厅、卫生室、洗澡间、警卫兵室、勤务兵室、秘密逃生孔道等。三道保存完好的大铁门,具有防弹、防毒、防水的功能。当年德军使用劈山、浇注、回填式施工方法所建成,还设有防水、防潮隔离带。青岛山炮台遗址既是德帝国主义侵略霸占青岛的历史见证,也是地下军事建筑的经典之作。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功能之齐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现在仍为国内所仅存。这个指挥部先后为德、日、美军所用。解放后,为我海军某部战备指挥所,1992年交由地方,19971114日修复对外开放。第一 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遗址青岛山炮台,是亚洲唯一保存完整的战场遗址,它让我们共同去追思历史,感受百年沧桑。
  青岛山,亦称京山,位于贮水山之 东南,伏龙山正东,信号山之东北,太平山之西北,海拔128,面积20。86万平方米,山体由花岗岩组成,形体浑圆,山深林密。青岛山原为即墨县仁化乡 文峰社青岛村的草山,因山高风大,称为风台岭,也称丰台岭。清末守将章高元曾在山上设防,将兵营建在山的西南坡。德国侵占青岛后,对风台岭的地理形势极为 重视。德国胶澳总督署将风台岭以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名字来命名,当时亦译称毕士马克山。1899年,德军于山的南北两处各设一处永久性炮台,直到 1905年才得以竣工。南炮台有克虏伯大炮4门,北炮台有克虏伯大炮两门及机关炮两门。南、北炮台均险设于山腰危岩处,居高临下,东与太平山,西北与贮水山炮台组成护卫市区的一道屏障。19148月至11月,在青岛爆发了日德战争,俾斯麦山上的炮台和探照灯成为日本海陆军和飞机攻击的主要目标。德军投降 后,日本青岛守备军将俾斯麦山改为万年山。1922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将万年山改为青岛山。随后,又在青岛山南坡修筑了一条马路,名京山路。后来,青岛市 民就因路名习惯将山头称为京山。
  站上青岛山山巅,眺望东面一片红瓦绿树,山海茫茫;西望太平山青岛电视铁塔耸立天穹,与青岛山炮台遥遥相望;南面则是翠掩秀色,高低错落的小洋楼坐落在旖旎的海边;向北面望去,青岛啤酒厂、科技街、贮水山儿童公园近在咫尺,不远处的浮山也历历在目。下山往后山走 去北炮台,坐落着一门铸铁大炮。据说当年有41904年克虏伯式280毫米榴弹炮部署在山体西北侧反斜面上(德军称俾斯麦山炮台),现有只有这门仿制的 大炮,唤醒我们透过战火的硝烟记住昔日的德日大战,强我国防,不忘殖民统治的耻辱。
  从北炮台沿路向山下走,山路旁的一块石碑上赫然刻着第一 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遗址(日德青岛之战)19148--11这一行醒目的字,表明了一个世纪前中国薄弱的国力与军事。这是青岛120年建置史上发 生的为数不多的兵燹战火之一,交战的双方是意欲争夺青岛殖民权的德国和日本。这也是实力悬殊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几乎是一比十,战争结果让青岛 历史由德占时期翻入日占时期。这更是改写青岛城市发展走向的一场战争,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领土上的厮杀,使青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唯一的亚洲战场,让青岛人经历了长达50天的战火洗礼。两个强盗可以在你的家里打架,把东西砸了个稀巴烂。
  97年过去了,这场战争的硝烟早已烟消云散,与之相关的人与事也逐渐湮灭殆尽,唯有败落残存的遗迹和各种史料碎片,散落在文史学者的视野中,同时也给青岛的市民留下难以磨灭的永久记忆。
 
                                                        写于2012328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