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矿山难忘的电影
来源:作者:金庠生时间:2014-12-24热度:0次
昌乐县境内的矿山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能叫得上名的恐怕只有朱刘煤矿、五图煤矿和青上铜矿。这三个规模不大的矿山企业都曾在昌乐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前二者虽说风光不再,但仍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顽强生存了下来。而青上铜矿却早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踪影难觅,杳如黄鹤。
青上铜矿,全称“山东省青上铜矿选矿厂”,位于昌乐县中南部马驹岭西南麓,以附近村庄“青上村”的村名命名,于1958年大跃进中建矿,1981年秋天闭坑停产。听老人们讲,“山东无二青”,就是说全省没有和青上村重名的地名,因此“青上铜矿”的名字从无疑义,简单明了,特别响亮,而其全称却少有人提及。
矿区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一条三四百米的道路相连接。北矿主要由高崖水库干渠西侧的矿井口和东侧的厂部大院组成。厂部大院从北往南依次是行政办公区、职工生活区、铜矿变电站。院内道路四通八达,职工宿舍井然有序,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是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花园式矿区。铜矿大礼堂是北矿的标志性建筑,正门与厂部大门东西相对,宽阔明亮,高大雄伟,是召开全矿职工大会、举办文娱活动的地方,兼做职工业余学校的教室。南矿是一个占地约150亩的大院,矿石分拣和洗矿工艺流程就是在这里完成。厂区内耸立着两座圆柱形塔状建筑,由一窗口密布的空中走廊连为一体,塔顶分别有一条倾斜的封闭长廊与地面相连接,气势雄伟,引人注目。
鼎盛时期,沸腾的矿山上到处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运送矿石的车辆南来北往,上下班的工人欢声笑语,慕名来参观学习的人常年不断。那个年代,能在青上铜矿当一名工人,不仅是个人的自豪,也是家庭和全村的荣耀。而最让方圆几十里群众挂怀的是青上铜矿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
每逢周一晚上,铜矿都要放露天电影。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早早从各自村庄涌向青上铜矿。傍晚时分,通往铜矿的大道小路上,步履匆匆的行人络绎不绝,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只有徒步行走的人群,都为了一个目的——看电影去。有的村子离铜矿20多里地,仍有一些青年男女坚持每周都来看电影,一年四季,乐此不疲。那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夕阳下的乡村道上,人们似乎忘却了劳作一天的疲惫,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洋溢着能够经常看电影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对欲开演的电影充满着期待。
起初,电影放映场设在厂部大门(西向)外西北侧的小广场上,三根木桩绑成的放映架埋设在广场西侧,放映前将幕布四个角用绳索拉紧固定在木桩架上。北面一排房子是供销社百货门市部等矿区服务设施,西面紧邻南北走向的高崖水库东干渠,南面是通往铜矿厂部大门的道路,东面是厂部的围墙。电影开演前,放映场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四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只有人流挤,而无车马喧。厂部大门紧闭,外人禁入,好奇的乡民总是透过铁栅栏门向里张望,试图窥探令人向往的矿山奥秘。电影开演了,四处走动的人们迅速向放映场中心聚拢,嘈杂的声音逐渐平静下来,偶有顽童呼朋引伴的声音依然刺耳。正片放映前往往先放一段新闻纪录片或与工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教片,多数观众似乎并无兴趣,降低了的嘈杂声依稀可闻。一旦正片开始,全场顿时鸦雀无声,久已期待的观众齐刷刷把目光投向声光影齐聚的幕布?!堵艋ü媚铩?、《看不见的战线》、《打击侵略者》、《望乡》等电影都曾让那个年代的人们如醉如痴,铭刻于心。
后来,小广场容纳不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放映场就挪到了干渠的西面,西侧不远处就是矿井巷道口。那是一片很开阔的场地,有原放映场的三四倍。南侧院墙上建起了固定的放映墙幕。连接南北矿区的道路在放映场东侧分支,一条近乎直角向东穿过干渠大桥直通厂部大门,一条沿放映场北侧向西北穿入青上村东茂密的槐树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上铜矿翻过了辉煌的一页。踏上矿山故地,一种凭吊古战场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让人感慨万千,嘘唏不已。往日的繁华和喧嚣已成陈迹,消失的矿山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记忆。唯有当年看过的电影仍历历在目,经久弥新。感谢青上铜矿在那个年代为附近乡亲们免费提供了每周一次的文化大餐盛宴。
(编辑:作家网)